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電視兒童容易肥胖。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兒童每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肥胖風險增加1.9倍,成果刊登於《台灣公共衛生雜誌》。

專家指出,兒童久坐看電視容易吃零食,尤其睡前看電視更影響生長激素分泌,體型容易變肥胖。

學齡前兒童每天看電視92.7分鐘

國立體育大學與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在2015至2016年隨機抽樣全台54家幼兒園,共3492位2~6歲學齡前兒童,進行「台灣學齡前兒童電視觀賞時間的相關因素及其對肥胖之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肥胖盛行率為12.6%,每天看電視時間平均為92.7分鐘。

看電視時間逾2小時 兒童肥胖風險增

研究進一步分析發現,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2小時者,肥胖率是每天看電視時間少於1小時兒童的1.9倍,看電視時間每增加30分鐘,肥胖風險提升1成以上

看電視配零食 電視兒童容易胖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麻醉學科副教授廖建彰表示,看電視容易久坐不動、邊吃零食,久坐身體熱量無法消耗,而零食為高熱量食物,長期下來體重自然增加;若是習慣睡前看電視,容易降低睡眠品質,更影響內分泌及生長激素分泌,體型也容易矮小肥胖

轉載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厭倦了白開水,想買杯「茶拿鐵」來喝喝,但菜單上有紅茶拿鐵、烏龍拿鐵、抹茶拿鐵等多種品項,從店家精美的海報看起來好像每一種都很好喝,讓人難以抉擇。如果您也有相同的煩惱,不妨先想想哪一種基底茶比較適合自己吧!

你愛的≠適合你!中醫喝茶先看體質

「拿鐵」(Latte)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牛奶,因此國人將鮮奶與茶的調味飲品稱為「茶拿鐵」或「鮮奶茶」,並依據選用茶葉的種類不同,再發展出各具風味的飲品,包括:紅茶拿鐵、抹茶拿鐵、烏龍拿鐵、觀音拿鐵、普洱鮮奶茶等,每一種口味都擁有各自的粉絲,喜愛的口味卻未必適合自己。

按照中醫的觀點,綠茶和抹茶的屬性偏寒有降火之效,體質偏寒、胃虛、容易貧血的人應減少飲用

紅茶性味偏溫有暖胃的作用,適合絕大多數虛寒體質女性和老年人飲用

烏龍茶和鐵觀音都屬於青茶,性平,適合一般人飲用

普洱茶則屬於黑茶,性溫,與紅茶一樣適合虛寒體質者飲用

營養師來看茶!兒茶素和茶黃素成關鍵

另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不同茶種的營養成分也有所不同。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林怡君表示,茶菁(鮮葉)在製作成茶葉成品的過程會經歷不同的發酵,讓茶菁中的兒茶素(Catechins)氧化,轉化為胺基酸、醣苷類和其他香氣物質。一般來說,發酵程度較低的茶,茶湯顏色較輕,滋味較為鮮爽,例如綠茶;發酵程度較高的茶,茶湯滋味偏深,滋味較為濃郁,例如烏龍茶和紅茶。

至於抹茶,雖是由綠茶製作而成,但與一般綠茶不同的是利用「蒸菁製法」製造,不加揉搓,直接烘乾,再用茶臼碾成微細粉末的茶粉,可以保留茶葉原有的營養素及清爽茶香味。

近年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兒茶素對於人體有益,具抗氧化、防止老化的功效,還可抑制脂褐素形成,有助體內毒素的排出,維護健康,而茶葉之中以綠茶含有的兒茶素最高。

另在紅茶部分,發酵過程以重發酵或全發酵的方式製作,茶葉中大多數的兒茶素會轉化為茶黃素、茶紅素與其他芳香物質。最近國際期刊《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刊載的一篇日本研究提到,在動物試驗中,從紅茶萃取物純化的茶黃素具有對抗諾羅病毒的效果,但醫界認為,目前預防諾羅病毒還是以注意衛生最為重要。

喝茶養生!每天不超過600毫升

雖然兒茶素、茶黃素和其他茶葉多酚物質對人體有保健效果,但林怡君營養師提醒,可別把茶當水喝,一般建議每日喝茶量為300至600ml,如果喝茶會有心悸、手抖、睡不著等情況,就該份量減半或減少頻率。

空腹喝茶也會使胃酸分泌異常進而造成消化道粘膜過度收縮而引起胃痛

茶葉中的鞣酸會影響人體對鐵的吸收,咖啡因和植酸會減少人體對於鈣質的吸收,建議飯後間隔1小時後再喝茶。

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必須限制鉀離子和水分的攝取,已有腎臟病的人應該和醫師討論,在許可的範圍內喝茶。


飲用茶拿鐵!小心抹茶口味添加糖多多

至於常常讓人陷入選擇障礙的「茶拿鐵」,林怡君營養師表示,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茶類拿鐵並沒有特定的適合對象,只是需注意攝取量,以免其中添加的糖、奶精或咖啡因過量,反而造成體重上升。

尤其是抹茶粉,本身因栽培、加工方式與一般茶葉不同,熱量相對較高,且市售抹茶粉為了增加溶解能力和增添口感(原味抹茶粉較苦),可能會額外添加糊精和糖,讓熱量再提高一些。因此,下次選擇抹茶拿鐵或抹茶牛奶等產品時,可別忘了控制飲用量,以免喝下太多的熱量和人工添加物。

根據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2015年版(七訂)資料,每10公克「抹茶粉」的熱量約32.14大卡,而一杯熱抹茶通常會用上3至6公克抹茶粉,大約相當於9.6至19大卡,但一杯100毫升紅茶的熱量僅有1大卡,差異頗大,更遑論抹茶拿鐵額外添加的糖量常比紅茶拿鐵更多,必須更謹慎控制飲用量。

鮮奶+茶→腎結石?營養師:錯誤觀念!

許多人常問:鮮奶茶會形成腎結石嗎?林怡君營養師表示,這是錯誤的觀念。茶中的草酸雖然會和鮮奶中的鈣質結合形成草酸鈣,但草酸鈣的分子很大,人體根本無法吸收,而排出體外,因此並不會在體內形成結石。

 

轉仔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口號家喻戶曉,

蘋果依照產期及品種,可分為紅、青、黃三種顏色,

營養師表示,不同顏色的蘋果在營養價值上,竟然有不同的好處,到底青蘋果、紅蘋果、黃蘋果這三種顏色的蘋果,各有哪一些健康好處呢?
青蘋果、紅蘋果、黃蘋果大PK,哪一種最有營養?
蘋果共同的特點是水分含量高約占85%,剩下的15%則是醣類、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及植化素。

 

研究:每天吃1~2顆蘋果 有助控制體重
吃蘋果對人體有什麼好處?

蘋果熱量密度低(體積大熱量少),每100公克約50大卡,水分及膳食纖維含量高,且富含有益人體的營養素(類黃酮、多酚、酚酸、維生素、礦物質)

根據目前科學研究發現,每天吃1~2顆蘋果可以降低食慾改善腸道菌叢平衡,有助於避免吃垃圾食物,而達到控制體重效果。
此外,對於高血脂症的病人可以降低血脂肪及膽固醇,對於排便不順的人,也具有軟便及刺激腸道蠕動的效果

吃蘋果的同時,蘋果香味令人愉悅可以減輕焦慮。尤偉銘營養師指出,相較於漢堡、速食、零食而言,蘋果可以獲得更多有益健康的營養素及飽足感,對於促進身體健康更有幫助。

攝取蘋果有禁忌 吃前要用溫水徹底清洗表皮
攝取蘋果時要注意什麼?蘋果營養價值高,但是有些禁忌民眾仍需注意,蘋果的果核含有氫氰酸,可能會導致頭暈、頭痛,所以盡量不要咬到果核。

蘋果表面會塗蠟,主要避免長期運送中腐爛變質,吃蘋果前一定要用溫水徹底清洗表皮。
蘋果熱量較低且容易有飽足感,吃太多蘋果反而吃不下其它食物,容易造成營養失衡。

蘋果的不溶性膳食纖維較高,所以質地較硬脆,必需要充分咀嚼磨碎,否則對於胃潰瘍及腸壁潰瘍的患者不利復原。


紅、青、黃三種顏色蘋果 營養價值大不同
蘋果共同的特點是水分含量高約占85%,剩下的15%則是醣類、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及植化素。

蘋果依照產期及品種有紅、青、黃三種顏色,不同顏色的蘋果在營養價值上有不同的好處,民眾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的蘋果來吃。
台灣常見的紅色是五爪蘋果、青色是青龍蘋果、黃色是金冠蘋果,

紅色蘋果具有酚酸類、鐵質含量較高,適合長輩食用

青色蘋果具有檞皮素、鈣質含量較高,適合一般民眾食用

黃色蘋果具有類黃酮、維生素C含量較高,適合用眼過度者食用


不同顏色的蘋果這樣搭配吃 營養更加分
吃不同顏色的蘋果如何搭配更加分?

每天吃2~4份水果,對於身體健康有加分幫助,均衡飲食是指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以獲取均衡的營養素,因此,天天只吃蘋果,而不吃其他水果營養的吃法,並不恰當。
尤偉銘營養師建議,不同顏色的蘋果也可以搭配著吃,每週吃1~2天的蘋果,每天選2顆不同顏色的蘋果來吃,其它天則可以吃不同種類水果,才能使身體獲得更多不同的營養素。


蘋果吃對2時機 就能讓避免肥胖
時機一、用餐前吃半顆蘋果,可以增加一些飽足感,而減少過度大餐進食量
時機二、餐後1小時吃半顆蘋果,可以避免嘴饞或肚子餓而吃進過多零嘴、點心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春了,卻是春寒料峭,氣象局發佈「逼近寒流等級」的低溫特報,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醫師呼籲,慢性病患者病情除了要擔心本身的疾病外,更要注意可怕的肺炎感染。尤其,以肺炎鏈球菌來說,平時就已經潛伏在我們的鼻咽腔當中,只要免疫力下降時,就有機會會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所以人人都有被感染的風險!

肺炎住院 青壯年也難以倖免

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高尚志醫師表示,許多人誤以為肺炎是小孩或老人專屬的疾病,或只是嚴重一點的感冒而不以為意。根據新光醫院的統計數據顯示,肺炎及流行性感冒住院患者的平均年齡僅47歲,顯示肺炎對民眾的健康威脅大,即使是青壯年也難以倖免。

值得注意的是,氣溫低會加重慢性病患者病情,而溫差大更可能會增加感染肺炎的風險。根據新光醫院104年的最新統計,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是住院患者的第4名疾病,住院死亡患者中,更是10人中就有1人死於肺炎。

有慢性疾病 容易因流感併發感染肺炎

推估是因為這些患者同時伴有慢性疾病,較一般人更容易因為流感併發感染肺炎,且感染後的症狀通常也會較嚴重。研究也指出,65歲以上的年長者以及患有慢性病者,例如腎臟病、肺部疾病(慢性肺阻塞、氣喘)、心臟病、糖尿病、肝臟疾病或是免疫力低下者7,以及曾經罹患肺炎者,均為肺炎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高尚志醫師提醒,近日氣溫動輒差距10幾度,一方面氣溫低可能會使慢性肺阻塞疾病惡化、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控制困難,對慢性病患者威脅大,而溫差大也使這些高感染風險族群身體調節不易,增加肺炎感染的風險。

肺炎鏈球菌 易潛伏在鼻咽腔中

針對院內肺炎住院平均年齡較低的另一個原因,高尚志部主任說,以社區型肺炎中最常見的致病菌肺炎鏈球菌來說,平時就已經潛伏在我們的鼻咽腔當中,只要免疫力下降時,就有機會會從呼吸道或血液侵襲器官,所以人人都有被感染的風險。因此,如何可以降低成人的肺炎鏈球菌鼻咽腔帶菌率,對於降低肺炎發生率相當重要。

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鼻腔帶菌率,從源頭阻擋疾病的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小朋友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病例數在這幾年下降幅度如此顯著的原因。

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降 低近一半鼻咽腔帶菌率風險

最新國外研究顯示,成人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兩年後,可以有效降低近一半鼻咽腔帶菌率風險,整體則可對於其涵蓋血清型所導致的社區型肺炎預防效果達45.6%,長期來說,也可以提供群體保護效果,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因此,高尚志部主任建議,成人特別是年長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可以主動與醫師討論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加強保護力。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感覺冷的時候,怎麼辦?許多女生習慣泡一杯熱巧克力溫暖身體,不過,現在光喝一般熱可可還不過癮,歐美部落客們流行的是「熱紅酒巧克力」,且據傳味道出乎意料的好。營養師則表示,紅酒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體感溫度,容易手腳冰冷的人下次不妨試試紅酒加熱巧克力的獨特滋味!

歐美人暖身有新招!熱巧克力就愛混搭紅酒

在飲品的世界裡,巧克力和紅酒分別擁有不同粉絲,一個口味微苦,一個卻是酸澀,如果將兩者混搭在一起,不是固態巧克力包覆著幾滴紅酒液,而是像水乳交溶一般,變身一杯熱呼呼的紅酒巧克力,您能想像是什麼味道嗎?敢喝嗎?

日前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載一篇文章,作者從部落客中獲取靈感,試著煮出風靡歐美的新暖身飲品—熱紅酒巧克力,並抱著懷疑的態度去嘗試,結果在喝下去的瞬間立刻被收服,大讚好喝!

【熱紅酒巧克力】

材料:1.5杯牛奶、1/3杯黑巧克力片、1杯紅酒、適量鮮奶油或棉花糖。

作法:先將牛奶和黑巧克力片,以慢火加熱至巧克力融化,攪拌直到質地變滑順,再倒入紅酒,持續加熱和攪拌,起鍋前再加入鮮奶油或棉花糖即可。

說明:巧克力要選擇真正的巧克力片,而非可可粉。紅酒以果香味明顯的香氣較佳,烹煮時也可酌加肉桂粉、糖或橘子皮增加風味。


巧克力+紅酒=更祛寒?營養師這樣說

一般人喝熱巧克力就有暖身的效果,加了紅酒會更好?先來談談巧克力,趙函穎營養師表示,許多人都誤以為「巧克力」有保暖的效果,其實不然!人喝完熱巧克力會感覺溫暖,主要來自飲品的溫度—「熱」,原理就跟喝「熱開水」祛寒一樣,巧克力本身的影響不大。

巧克力是由「可可豆」加工而成,主要的成分「可可黃烷醇」是一種抗氧化劑,有助血路通暢;「色胺酸」成分可以促進血清素的合成,穩定情緒;「可可脂」是一種油脂,可以增飽足感;另有可可鹼、鎂、鉀等營養素,卻沒有一種具有溫暖身體的效果。

至於紅酒,酒精濃度大多介於10%至15%之間,酒精本身就有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的作用,能讓身體快速發熱。不過,不只是以紅葡萄釀製的紅酒,用米為釀造原料的清酒,或是用大麥、玉米或其他穀物製作的威士忌等酒類,也都因酒精而有暖身的效果。由此可見,熱紅酒巧克力的暖身關鍵在於「熱」和「酒精」!

改善手腳冰冷 熱薑茶豆奶更勝紅酒巧克力

然而,相較於歐美流行的熱紅酒巧克力,趙函穎營養師認為華人老祖宗傳下來的熱薑茶更有祛寒保暖、改善手腳冰冷的效果,而且加入豆漿或些許黃耆、枸杞等中藥材一起煮,還能補氣,保健效果更佳,有助調理「宮寒體質」。

 

就是愛嚐鮮!紅酒別久煮,怕胖別加鮮奶油

如果偶爾想嚐鮮、換換新口味,「熱紅酒巧克力」倒不失為一個好選擇,但需注意的是要在飲品溫熱的狀態下喝,對於體感溫度的提升比較有感;酒精的揮發性強,不適合長時間加熱,因此煮熱紅酒巧克力時,紅酒要等到最後再加入。

有肥胖困擾或正在瘦身的人,可別煮好熱紅酒巧克力後又加入鮮奶油,鮮奶油雖然可以讓飲料質地變得更溫潤,也能增加飽足感,但鮮奶油本身是「油」,吃多了會發胖。趙函穎營養師直言:「胖了,心情通常也不會太好!」。

此外,融化巧克力時所用的牛奶,也可以改用豆漿替代。豆漿不含膽固醇且富含大豆異黃酮,能讓女性更有美麗好心情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冷的冬天,服裝店裡的發熱衣銷量總是特別好。愛漂亮的美琪看到店員穿著發熱衣,不用穿很多衣服就能保暖,心裡好羨慕,馬上買了兩三件回家。沒想到才穿沒幾天,背上就長出了一大片紅色痘痘……


冬天來臨,不少民眾都喜歡買幾件發熱衣和發熱褲,放在衣櫃裡預備,等著寒流來時穿出門,保暖又沒有厚重感。不過,長時間穿著材質不太透氣的發熱衣褲,反而容易使皮膚分泌物阻塞毛孔,導致毛囊炎,若在此時又因悶癢難耐,伸手去抓,還可能造成感染,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表示,悶熱、摩擦或是患者本身的體質、抵抗力等因素,都是造成毛囊炎的常見原因。例如工程師穿無塵衣長時間工作、阿兵哥在悶熱的夏天著軍服出操等,都是毛囊炎的高危險群。

前胸後背等流汗處
摩擦後易產生毛囊炎 

邱品齊醫師特別提醒,許多女性喜歡穿塑身衣,或是運動用的緊身韻律服、瑜伽服等,但這類衣物既會摩擦又會出汗,容易產生毛囊炎。醫師建議,一旦流汗,必須馬上擦乾、清潔流汗部位,避免汗水長時間接觸肌膚,才能保持皮膚乾爽,避免毛囊炎。

有說法指出,運動時使用止汗劑容易悶住皮膚造成毛囊炎,但邱品齊醫師澄清,止汗劑是會堵塞汗孔開口,而汗腺與毛囊是不同開口,因此並不會造成毛囊炎。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吳貞宜指出,只要有毛髮的部位都是毛囊炎可能出現的地方,特別是油脂分泌旺盛處,像是臉、前胸、後背、上手臂、大腿內側(鼠蹊部)等,都是毛囊炎易孳生的部位。毛囊炎的成因多半是環境悶熱,故夏季特別好發於運動量大的年輕人身上,尤其男性油脂分泌量較女性多,因此罹患毛囊炎的機率又更高。

然而,在冬天,因女性較怕冷,常穿著厚重衣物,當衣著不透氣,反而比較容易得到毛囊炎。吳貞宜醫師建議怕冷的民眾,選購防寒衣時,應選擇通透性較好的棉質衣物,才不會讓皮膚悶出病來。

哪些人較易得毛囊炎?

除了性別以外,也有人說糖尿病患者較易得到毛囊炎,對此,吳貞宜醫師不置可否,強調糖尿病患只是免疫力較低,若傷口不慎感染,較不易癒合,加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易造成局部免疫力下降,才需要多注意毛囊炎的問題。

「皮膚炎患者不見得較易有毛囊炎。」邱品齊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是皮膚過敏,除非患者塗抹太多類固醇藥物,才會局部產生毛囊炎;至於脂漏性皮膚炎患者的角質層較易受損,增加皮屑芽孢菌的孳生機率,進而發炎,但大致上常見的變化是皮膚發炎而非毛囊炎。

另外,是否有熬夜習慣、長期壓力大、情緒低落的人較易得到毛囊炎?對此,邱品齊醫師澄清,目前尚無觀察到此現象,影響毛囊炎的關鍵因素,主要還是肌膚處於悶熱潮濕、反覆摩擦的環境。

甩開毛囊炎需從生活著手

體質易毛囊發炎的人,平時該如何預防?對此,吳貞宜醫師提醒,在清潔方面,無論是在毛囊炎生成後,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建議使用抗菌肥皂清潔。因為人的皮膚本來就有許多微生物,不可能無菌,而抗菌指的是清潔某些特定細菌,若使用某種抗菌成分的清潔品清洗,一方面可能造成體內正常菌種減少,另一方面,其他細菌還是會繼續孳生。

此外,抗菌肥皂停留在身上的藥效時間短暫,經常在藥效還未發揮時,就已被沖洗掉了,所以除非是醫護人員在醫院這種易接觸病毒的場所,否則一般民眾只要用清水肥皂正常清洗即可。

至於臉部的清潔方式,則要看本身有無出油,若無,可用清水清洗;但若臉部皮脂腺分泌旺盛、常出油,則可使用溫和的洗面乳,早晚適度清潔,便可改善毛囊炎。

邱品齊醫師建議,倘若有些人已經適度清潔,毛囊還是不停發炎,就必須回頭尋找毛囊炎的根源,再去治療。若改善生活習慣,還是反覆毛囊發炎,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而體質難以改變,民眾也只能靠改善身體環境,例如適度清潔、保持乾爽等,來減少毛囊炎發生的機率。

綜括來說,預防毛囊炎最根本的原則,除了適度清潔肌膚、保持乾爽、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之外,也可從飲食方面著手,建議平時飲食清淡、避免刺激性或油炸類食物

最後,兩位醫師一致提醒,毛囊炎屬皮膚病,當有病灶發生時請立即就醫治療,在發炎之初即時處置,才是對抗毛囊炎的不二法門。

轉載量一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出現今年入冬後首波最強冷氣團,不少民眾飽受感冒咳嗽之苦。近日網上有謠言傳出,感冒時吃「麻油煎蛋」可以治感冒、止咳嗽。

食藥署回應,此傳言並無相關科學論述依據,民眾應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勿隨便輕易相信

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切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其實,吃麻油料理時,常常會聽到各種民間說法,像是吃麻油雞喉嚨會「束」起來、生理期吃會血崩、孕婦吃了可能加速子宮收縮導致流產……。這些民間說法有沒有道理?僅以雞肉、薑、麻油、米酒組合而成的麻油雞真有這麼多禁忌嗎? 
  
麻油雞人人適合吃? 
  
熱補麻油雞,較適合虛寒體質 
  
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楊仁鄰提到,進補,其實就是透過藥材與食材將身體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調整到平衡的健康狀態,所以搞清楚麻油雞的性味適不適合自己的體質,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吃。 
  
麻油雞湯底主要以麻油、米酒、薑組合而成,楊仁鄰分析,其實生的麻油性味偏寒,但加熱以後就轉為熱性,加上薑跟酒皆屬熱性食材,所以透過這些元素烹調而成的麻油料理,像麻油腰子、麻油豬肝、麻油麵線等,都是熱補。 
  
既然是熱補,就有它適合的體質。基本上體質偏虛寒,怕冷、容易四肢冰冷的人吃了就會覺得很舒服,但體質偏燥熱,容易口臭、嘴破、便秘的人,吃了反而會導致身體不適。

 
  
感冒、懷孕、生理期,究竟能不能吃? 
  
楊仁鄰直指,身體正處於發炎狀態,體質會偏熱性,不適合燥補,所以感冒、發燒、扁桃腺發炎、泌尿道發炎、急性肝炎……其實都不適合吃麻油雞,所以老一輩常說感冒吃了會「束」起來,指的其實就是發炎、腫痛愈來愈嚴重,導致喉嚨緊得像束起來一般。 
  
雖然西醫沒有特別的禁忌,但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提到,感冒重要的是多喝水、補充豐富的維生素C,例如喝杯現打的蔬果汁,而不是去吃重油重鹹的食物。 可見感冒期間避免吃麻油雞的確是應該遵循的說法。

至於媽媽常交代女兒生理期不准吃,警告可能會大量出血、害經血不順等各種說法都有;孕婦也被盯上,認為吃了可能加速子宮收縮、導致流產,搞得女生們碰上麻油雞就神經兮兮。 
  
中、西醫都否定這樣的說法。 
  
西醫本來就對食物沒有太多禁忌,楊仁鄰則說明,多數人認為生理期、懷孕不能吃,其實是因為處於這個階段的人體質大多偏向燥熱,所以會有這樣的建議,但如果妳體質偏寒,經血少、痛經且血塊多,吃這類溫補食材反而有助循環。所以 關鍵還是體質,並沒有生理期、懷孕就不能吃的通則。 
  
此外,楊仁鄰也提到, 心火旺導致的失眠、焦慮;更年期、經常熬夜的陰虛體質;容易出油、皮膚生痤瘡的濕熱體質,最好也謝絕麻油雞。 


  
三高、痛風、腎臟病 務必小心吃 
  
要說禁忌,最該小心的反而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痛風、腎臟病的患者。黃莉棋提醒,在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冬季,高油、高鹽、高膽固醇的麻油雞料理是這類患者最害怕的食物。 
  
高血壓患者忌高鈉。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特別叮嚀要小心麻油麵線,因為麵線鹽分高,加上湯頭既有的調味,容易過鹹。 
  
想排鈉需要高鉀,所以增加蔬菜的份量是必要的,但最好單獨川燙,別淋肉醬,更不要放進麻油湯裡煮,否則油吸飽飽,反而更糟。 
  
高血糖患者則要避免升糖指數高的食材 ,例如麵線可用蕎麥麵、地瓜飯或五穀米飯等升糖指數較低的澱粉取代,但更重要的還是精算份量,如果有吃麵線、米血,當天的澱粉就務必減量。 
  
高血脂的病人則要避免膽固醇過高的食材 ,像麻油腰子、麻油豬肝、麻油下水等內臟類,油分高的湯也要少喝。痛風怕內臟跟湯頭裡的高普林,所以同樣要避免這些東西。
腎臟病要小心的食物更多。鈉、鉀、蛋白質、膽固醇幾乎都要隨著建議嚴格限量 ,所以同樣要精算每項食材。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私底下也將護眼知識貫徹在生活裡。例如:

每天必吃蛋+綠色蔬菜 

陳瑩山早上一定會吃1顆蛋。他提到蛋黃是目前已知葉黃素含量最高的食物,而且會請太太以蒸煮為主、少高溫煎炸。 

午、晚餐各會吃1盤綠色青菜,「我反倒不常吃白色蔬菜,」因為綠色蔬菜中的葉黃素含量較高,可預防眼睛老化與白內障等眼睛病變。 

他強調「不求量但求持續,」每天只要有吃綠色蔬菜血液與黃斑部才能維持一定的葉黃素濃度。 

早餐後補充葉黃素 

雖然平時已會攝取含葉黃素的食材,但陳瑩山在早餐後還會額外吃1顆葉黃素。他提醒,葉黃素不需限定廠牌,也沒有攝取量限制,他目前選擇的是每錠含5毫克葉黃素的補充品。 

餐後吞1顆魚油(Omega3) 

除了兩天吃1次魚外,陳瑩山三餐飯後必吞1顆魚油,「魚油裡面有DHA跟EDA,不只對眼睛好,對腦與心血管也很有幫助」 

戴抗藍光、變色鏡片 

陳瑩山現在臉上戴的眼鏡鏡片不只遇到紫外線能變色,還能濾掉易造成黃斑部病變的3C藍光。另外陳瑩山也提醒,有時天氣陰、霧霾嚴重,陽光看似不強,但紫外線實際上仍高得嚇人,即使不戴變色鏡片,也要隨身攜帶墨鏡,時時刻刻保護眼睛。 

使用3C產品20分鐘就休息 

因為熟知3C產品對眼睛的傷害,陳瑩山在使用手機等3C產品時,每20分鐘就會將視線移開,讓眼睛休息。他指出,同樣使用1小時,連續使用的傷害肯定比間斷使用1小時來得大。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人的咖啡、香濃的牛奶,竟然都是痘痘的元凶?不是只有高油、高糖的飲食對皮膚不好,營養師提醒,咖啡因容易使皮膚的油脂分泌過盛,而乳製品中的荷爾蒙容易造成痘痘惡化。另外,高升糖指數(高GI)飲食像是蜂蜜、果汁、鬆餅等,則是容易阻塞毛孔,增加冒痘痘的機會!

現在已經進入夏天,又是痘痘猖狂的季節,想要預防青春痘,除了攝取有助消炎的食物,也要避開容易讓皮膚油膩、促進發炎的地雷!張佩蓉營養師幫大家整理出5類「促痘」食物,容易促使痘痘生長、發炎,建議最好避免,或是減少攝取量。

痘痘止步!這5類食物少吃點

高GI食物

作用/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值,GI值高的食物能較快被吸收,容易使餐後血糖快速上升,促進胰島素分泌,長期攝取過量容易導致胰島素血症可能引起角化異常與表皮增生,進而阻塞毛囊,還會刺激雄性激素生成,促使油脂分泌

來源/糖果、餅乾、蛋糕、鬆餅、白麵包、馬鈴薯、果汁、汽水、蜂蜜、鳳梨、西瓜、荔枝、龍眼、葡萄乾等。

咖啡因

作用/"容易促使皮膚皮脂腺分泌旺盛加重痘痘情形。

來源/咖啡、濃茶、巧克力,建議一天不喝超過2杯。

牛奶製品

作用/牛奶含有內源荷爾蒙因子,會對皮脂囊單位造成影響促進青春痘生成使痘痘惡化

來源/牛奶、奶粉、乳酪、奶油、冰淇淋等。建議一開始可適度以羊奶、豆漿、燕麥奶等代替牛奶。

高油脂食物

作用/跟咖啡因一樣,容易促使皮膚皮脂腺分泌旺盛,加重痘痘情形。

來源/五花肉、牛排、丸子類、餃類、燒餅、肉鬆、肉酥、奶油、鮮奶油、蛋糕、冰淇淋等

氫化油

作用/含有反式脂肪酸,會增加系統性的發炎反應破壞細胞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來源/

(1)烘焙用油製品:小西點、鬆餅、部分烘烤麵包等

(2)酥油、硬化油或利用這些油品製成的派類或酥皮點心
(3)油炸食品:甜甜圈、鹹酥雞、油條、炸薯條、炸雞等

(4)洋芋片、經油炸處理的速食麵或糖果類

(5)其他:沙拉醬、奶精、奶精粉、塗抹油等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過度乾燥,容易使皮膚發紅、發癢,甚至脫屑,就算你特別加強保濕,勤擦精華液、敷面膜,狀況可能沒有改善,反倒愈來愈嚴重...。皮膚科醫師教你冬季清潔保養,你做對了沒?

 

是什麼原因害你乾癢脫皮? 

冬天常見過度乾燥導致的皮膚炎多半出現在小腿、手臂外側等皮脂分泌較少的部位,尤其容易發生在老人、小孩身上,因為青春期前的小孩皮脂腺尚未茁壯,而年紀漸長後皮脂腺則會逐漸萎縮,所以容易出現乾燥的情況。  

但,30歲左右的女生,為什麼會在冬天出現皮膚炎?極緻皮膚科診所院長宋奉宜分析,應該不只是氣候乾燥導致,因為皮脂分泌稀少的小腿、手臂、脖子都沒事,表示皮脂分泌正常;但也不太像脂漏性皮膚炎造成的脫皮,因為這比較容易出現在油脂分泌旺盛的鼻翼、眉間、頭皮,而非相對較乾的兩頰;估計兇手很可能跟臉部過度清潔、保養有關。 

 

清潔方式應隨季節調整 

相信不少人有過同樣的經驗,明明冬天跟夏天用同一套清潔方式,為什麼夏天好好的冬天卻出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家瑜提到,原因就是冬天皮膚比較薄,所以像他到冬天就不用洗面乳,只用清水洗臉,即便早上擦過防曬,晚上也不特別再用洗面乳。 

朱家瑜解釋,冬天不像夏天,臉部會分泌較多油脂包覆髒污跟化學物質,需要透過一些清潔用品來溶解,所以除非你上的是很油的妝,否則早上擦的防曬跟淡妝經過一天早就掉得差不多,其實用清水沖一沖就可以清掉殘留的髒污。 

但這樣不會堵塞毛孔嗎?朱家瑜回答,其實 洗臉本來就洗不到毛孔裡 ,如果真像廣告畫面呈現的那樣,每個人的臉早就千瘡百孔了。所謂深層清潔其實多半是靠薄荷、酒精等醇類成分造成涼涼的收斂效果,讓你感覺深層清潔,但事實上毛孔一直都是塞滿東西的,因為這是保護皮膚的一種方式。 

宋奉宜也建議不要用清潔產品洗臉,甚至有些人是因為用道具洗臉,或洗臉力道太大搞得皮膚受傷,所以他都直接要求患者連手都不要碰臉,只潑水就好,至少避開過度洗滌與搓揉的風險。

此外,冬天有不少人愛泡湯、洗熱水澡,這也增加了把皮膚油脂洗掉的機會,因此皮膚有狀況的人也建議避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建宇提醒。 

 

直接塗油,最保濕、最安全 

發現皮膚脫屑乾癢就出動一系列保濕精華液、保濕面膜急救,抱持同樣想法的女生不少。

可惜我們都做錯了。朱家瑜提醒,保養品多是化學合成,皮膚受傷時反而應避免使用,特別大家以為最保濕的面膜更傷皮膚,因為面膜的概念其實跟受傷時要貼紗布、OK繃來增加穿透、加強藥物吸收一樣,所以在受傷皮膚上貼面膜等於是加強毒性吸收,雪上加霜。

那標榜敏感肌適用的保養品總可以吧?朱家瑜回答,也不適合,因為那些標榜敏感肌、敏弱肌適用的產品其實只是「經測試不會造成敏感」,它依舊是適合健康皮膚使用的產品,而非正在受傷的肌膚。 

皮膚發炎時最安全的保養方式還是使用保濕作用最好的百分百油脂。 朱家瑜舉例,像凡士林,但如果覺得這種石油提煉的油脂不透氣,建議可以用橄欖油、荷荷芭油、乳油木果……等植物油,當然像綿羊油、馬油、鴯油……等動物油也行,只是過敏機率較高,要小心。當然,為避免刺激,這些產品最好是不含香料、酒精、防腐劑、乳化劑的。

 

做對4件事,皮膚不乾癢! 

 

轉仔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質疏鬆不是鈣吃不夠,而是蛋白質食物吃太多?近來,通訊軟體盛傳:「導致骨鬆的原因,除了鈣質攝取不足外;現代人日常飲食中攝取過量的蛋白質,更是導致人體內鈣質大量流失主因。」這樣的論述也引起不少網友關注。蛋白質食用過量真會干擾鈣質的吸收嗎?梁家瑋營養師表示,這樣的論述只對了一半!


高蛋白質飲食易造成鈣質流失?含磷量才是關鍵

梁家瑋營養師表示,雖然,現代人在飲食西化、精緻化的影響下,確實有整體偏向高蛋白飲食的現象,且蛋白質獲取來源多主要以「高動物性」蛋白質飲食為主。但蛋白質本身並不會造成人體血鈣、骨鈣的流失。

反到是多數的高蛋白食物或加工食品(火腿、香腸、培根)中,往往「含磷量較高」;而鈣質跟磷有相互拮抗之作用,一旦磷攝取過量,就會形成人體不易吸收、利用的磷酸鈣,使吃下肚的鈣質隨之流失。

蛋白質補充吃對了嗎?營養師教你正確計算

蛋白質不僅是細胞生長發育、修復的重要原料,同時也是人體建造及修補骨骼、肌肉、皮膚、毛髮等身體組織的重要成分。因此,只要民眾選擇少加工的天然蛋白質,適量的補充,對於維持人體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可謂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日常飲食中到底該吃多少蛋白質才足夠?梁家瑋營養師指出,從營養學角度來看,每人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應佔每日攝取熱量中的12~15%最恰當。就以健康成年人為例,要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與肌肉細胞發育,每日飲食中需攝取每公斤體重0.8~1.2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說,1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適量的蛋白質攝取應控制在48~72公克的蛋白質食物左右。

 

梁家瑋營養師也特別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食物的蛋白質含量供大家參考,一杯240c.c的牛奶、一碗白飯大約含有8公克的蛋白質;一份魚、一份肉(30公克),以及一顆蛋,約含有7公克的蛋白質;240c.c的豆漿與110公克的豆腐,則約含有7公克的蛋白質。稍微有以上食物代換的概念後,再平均將以上食物分配到各餐次中,民眾自然能適量且均衡維持蛋白質的攝取。

防骨質疏鬆症找上門!5大飲食要點你非知不可

除了教導大家如何正確攝取蛋白質,以及避免過度攝取加工食品、加工肉類,以減少礦物質——磷的吸收,以防吃下肚的鈣質在不知不覺中流失外,梁家瑋營養師也特別提醒,想要防止鈣質流失、預防骨質疏鬆症找上門,民眾在日常飲食中更要注意下列5大要點:

高鈣與高纖食物不同餐次食用

適度補充高纖食物對人體好處多多!值得注意的是,飲食中大量的膳食纖維卻會抑制鈣質等礦物質的吸收效率。因此,想要充分補鈣,最佳做法是將高纖食物和補鈣食物分為2個不同餐次食用較恰當。

避免高脂與高磷食物

鈣質跟磷有相互拮抗之作用,一旦磷攝取過量,就會形成人體不易吸收的磷酸鈣。此外,高脂食品也會影響鈣質的吸收,所以想要避免吃下肚的鈣質無法被人體有效利用,民眾日常應盡量避免食用過多的油炸類食品,及加工類精緻食品。

少高鹽高鈉食品

小腸和腎臟維持鈉和鈣平衡的機制是同一個,當鈉離子攝取過量時,自然也會減少小腸和腎臟對鈣質的吸收;同時,使人體運送鈣質儲存到骨骼的路徑變差,導致鈣質隨著尿液排泄出去,無法保留在體內。

避免植酸或草酸含量高之蔬菜

大量的草酸和植酸,也會促進鈣質的排出,導致人體對於鈣質的吸收效率大幅減低。因此,有補鈣需求的朋友,平常應減少食用韭菜、菠菜、巧克力等富含大量植酸、草酸的食物。

咖啡因攝取宜適量

為避免咖啡因加速人體中的鈣質流失,咖啡每日攝取量建議以1~2杯為限,且最好能適度在咖啡中酌加低脂鮮奶,成為拿鐵咖啡。對於嗜喝咖啡的上班族來說,是在享受咖啡滋味的同時,又能避免骨質疏鬆症上身的飲食小技巧。

這樣做鈣質不流失!3大類營養素留住鈣質有一套

另外,梁家瑋營養師也提醒,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顯示,13~18歲的青少年每日鈣建議攝取為1,200毫克 ,而18歲以上成人應攝取1,000 毫克。因此,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找上門,不僅要防止鈣質的流失,怎麼補充足夠的鈣質更是重要。

除了鈣片外,日常飲食中常見的鮮奶、黑芝麻、山粉圓、髮菜、小豆干、小魚乾、蝦皮、乳酪等食物也都是非常好的鈣質補充來源。如何讓吃下肚的鈣質被人體有效吸收、使用?梁家瑋營養師強調,下列3大類營養素的補充不可少:

營養素1/維生素D3

維生素D3的生理功能包括促進鈣吸收,維護正常骨代謝、肌肉及平衡功能,幫助防範跌倒的發生。因此,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NOF)和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補充800至1,000IU的維生素D3,以幫助維護骨骼的健康。而維生素D除了可於蛋黃、牛奶等食物中獲取外;每日適度於戶外接受日照10~15分鐘,也是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好方法。

營養素2/維生素K

維生素K是血液內的鈣質轉換生成骨質過程中重要的協助者,具有維持骨質生成、骨質密度與骨骼強度的作用。建議民眾不妨可多食用菠菜、萵苣、青花菜、芥菜等深綠色蔬菜來加以補充

營養素3/鎂&鉀

飲食中攝取充足鎂與鉀離子,有助維持骨骼礦物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的發生風險。而適度食用全穀類、堅果、豆類及深綠色蔬菜,就是很好的獲取方式。

【營養師小叮嚀】

梁家瑋營養師也提醒,除了從日常飲食下功夫外,想要預防骨質疏鬆症,民眾也應重視「骨密度檢查」。尤其是,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以及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曾經骨折、有服用類固醇、類風濕性關節病史)的停經婦女,都應該定期進行追蹤檢查,就是提早防範、避免傷害發生的好方法。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冷的冬天讓人食慾大開,火鍋店前總是排滿人群,但高熱量火鍋料、湯頭下肚,腰圍恐怕也要增長好幾吋。愛吃火鍋的你別擔心,只要掌握6訣竅,大啖火鍋也可以吃不胖。

燕餃、魚丸、爆漿起司丸、小香腸,愛吃的火鍋料通通丟進鍋,但一餐吃下來,熱量可能直逼2000大卡,超過一天所需熱量。

不想冬天過後就開始為肥滋滋的三層肉、河馬臀煩惱,吃火鍋不發胖的關鍵在於「避開加工食品和隱藏性的油脂」。 

營養師提醒,吃火鍋若能拿捏份量、掌握飲食小技巧,了解選擇湯底、火鍋配料、肉品、醬料的6大訣竅,不僅能吃得健康美味、營養均衡,還能減少攝取過多熱量、油脂的發胖危機。 

訣竅1/火鍋湯底聰明選 

鍋底選清高湯,熱量最低,雙和醫院營養師薛安栗指出,如大骨、蔬菜、昆布、藥膳等清澈的湯底,通常添加物少對身體較沒負擔,不過若大骨湯表面有一層浮油,就要小心油脂可能過高。 

許多人愛吃的麻辣鍋、沙茶鍋、咖哩鍋、牛奶鍋,建議湯底最好不要喝,也盡量少吃。雖然美味可口,但沙茶鍋加的沙茶、咖哩鍋使用的咖哩塊、鮮奶油及高脂牛奶調和的牛奶鍋,以及加了很多豆瓣醬、辣油的麻辣鍋,油脂及含鈉量都相當高,腸胃不好的人吃了還可能會拉肚子。 

訣竅2/高纖食材優先選 

冬天想要火鍋吃不胖,新鮮蔬菜可以多吃。冬季常見的食材像是高麗菜、茼蒿、青江菜、綠花椰、大白菜等,熱量低膳食纖維也豐富,還能吃到許多礦物質、維生素。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解釋,優先食用當季高纖新鮮食材,除營養價值較高,也可減少農藥攝取。 

訣竅3/高纖根莖類替代主食 

火鍋疏菜盤中常見的芋頭、南瓜、地瓜等食物,並不是蔬菜類食物而是澱粉來源。營養師薛安栗提醒,吃火鍋怕胖的民眾,可以將白飯、烏龍麵等精緻澱粉主食,替換成高纖維的根莖類食物。 

若不喜歡吃根莖類食物,主食還可以選擇蕎麥麵,蕎麥麵不僅纖維質含量高,且熱量約是白飯的一半,是控制體重的最佳幫手。 

訣竅4/優質蛋白這樣挑 

吃起來滑順軟嫩的霜降牛、梅花豬、五花肉、培根片,是美食老饕的首選,但若是從健康角度來看,當你享用這些美味高脂肉的同時,

其實吃下的是飽和脂肪,不僅熱量高,還容易阻塞心血管。


除了高脂肉外,另一項NG的美味食材,則是高膽固醇的蝦頭、蝦卵、蟹黃、蟹膏、內臟等食物,若飲食不節制吃進過多高膽固醇食物,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容易誘發心肌梗塞、腦血管梗塞等動脈硬化疾病。 

營養師鄭欣宜指出,肉類最好選擇低脂的雞肉,或是油脂較少的里肌肉、牛腱、鯛魚片等。此外,豆製品如嫩豆腐、豆干、凍豆腐也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但油豆腐及炸豆皮油脂含量高,較不建議食用。 

訣竅5/加工火鍋料小心吃 

不管是咬下就爆漿的起司丸,還是汁多味美的貢丸、各式餃類、小香腸,通常都添加許多調味料,含高鈉、高油脂、高熱量,不僅吃多了容易發胖,也不利身體健康,最好避免食用。 
DIY丸子、餃類,健康無負擔 

如果你真的很喜歡吃丸子餃類,不妨花點工夫在家DIY。開明工商職業學校中餐烹飪兼任教師林志哲分享,將去骨魚肉切丁放入果汁機內,加適量鹽後攪打均勻,再以些許冰水或冰的魚高湯調整濃稠度,就是最原味的魚漿。 

煮火鍋時,直接分小塊入鍋就成魚丸,用塑膠袋剪個小口擠出就能做魚麵;或是準備一鍋90度開水(轉小火冒魚眼泡的滾度),將魚漿擠成球狀汆燙成型撈出備用。 

若要做花枝丸,只要將魚肉換成花枝肉與豬油丁(份量比例最多3比1),再加適量鹽攪打均勻即可。林志哲提醒,要避免魚丸成形時出現許多孔洞,一定要使用冰的高湯調魚漿濃度,及下鍋時別用滾沸的水。  

訣竅6/沾醬隱藏熱量陷阱 

不管是吃肉片還是蔬菜、火鍋料都一定要沾上厚厚的醬料才有滋味?吃火鍋搭配的沾醬,其實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熱量! 

常見的醬料如沙茶醬、芝麻醬、腐乳醬、蛋黃醬等,熱量都不低,例如2湯匙的沙茶醬就有200卡的熱量,相當於一碗8分滿飯的熱量,一餐火鍋吃下來,油脂及鈉含量攝取量很容易就超過一天的需求量。

營養師建議醬料最好用蔥、蒜、蘿蔔泥、新鮮辣椒、適量和風醬油調和,減少油脂、熱量及鈉含量的攝取。 

挑對食材,還要吃對順序 

避開高熱量食材後,「吃東西的順序」也是影響熱量攝取多寡的關鍵!營養師指出,吃火鍋應該先吃蔬菜類,接著吃肉類,最後再吃澱粉類。 

先吃蔬菜可以增加飽足感,也能避免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造成胰島素濃度變化太大不利於減重,還能避免之後吃進過多的肉類及澱粉,有助於控制熱量,讓你冬天火鍋不吃胖。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認識抹茶嗎?可不是任何茶葉將它磨成粉狀,就可稱為抹茶。抹茶與一般綠茶有何不同?選購抹茶又有哪些該注意的事項?

抹茶近幾年成為健康食物界的新寵兒,從早年的抹茶紅豆蛋糕,到近年來的抹茶拿鐵,糕點、飲料當中加入抹茶,就多了健康的元素。不過,你對抹茶瞭解多少?以下幾個問題為你解答常見的抹茶疑問。

 

抹茶只是把綠茶磨成粉?

製作抹茶的茶葉會特別挑過,只使用春茶 ,香氣較佳、苦澀物也較少。專精茶葉研究、南華大學自然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許偉庭進一步解釋,用來製作抹茶的茶葉還會在採摘前先覆蓋一段時日,減少太陽照射,使苦澀物質不容易產生。也因此,製作抹茶的茶葉與一般綠茶相比,略有甘味。

製作方式上,抹茶和綠茶一樣都是茶葉摘取後蒸製,不過,抹茶在蒸製完後並不進行揉捻,而是將茶葉烘乾、將葉脈除去,只留下葉片的部分,以石臼碾碎成粉末狀。

 

聽說抹茶比綠茶營養,是真的嗎?

這是真的抹茶粉是整片茶葉研磨而成,在營養的攝取上,會比其他種類的茶葉更為完整。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指出,如果以同樣是日本茶相比,每100克的抹茶有蛋白質29.6克,含量高於煎茶的24.5克。抹茶含420毫克的鈣質,高於玉露的390毫克。鐵質上,抹茶每100克有17毫克,同樣超過玉露的10克。

再者,相較於只喝茶葉的茶湯,抹茶的特點在於能獲得茶葉的完整營養。許偉庭說,脂溶性維生素A、D、E、K在抹茶中可以全部釋放出來;另外,像兒茶素、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也因為是整片茶葉磨粉沖泡,含量會比綠茶要多。

還有研究指出,抹茶含不少膳食纖維,約為菠菜的52.8倍、芹菜的28.4倍。

 

喝茶擔心有農藥,抹茶也有農藥疑慮嗎?

如果茶葉驗出農藥,抹茶攝入的農藥量會較多。 許偉庭解釋,在茶園管理很完善的情況下,綠茶和抹茶都不用擔心農藥殘留的問題。不過,一旦茶葉發生農藥超標的情況,由於抹茶是整片磨粉沖泡飲用,而泡茶只是喝茶湯,因此,飲用抹茶時喝下肚的農藥也會比茶葉多。

 

喝抹茶會不會睡不著?

其實抹茶咖啡因含量並不低。 茶葉種類、生長環境、烘焙程度、製作過程......都會影響咖啡因的含量。許偉庭表示,抹茶使用的是茶葉是嫩芽,加上光照時間少,咖啡因含量會比其他茶葉來得多。

另方面,抹茶是將整片茶葉磨成粉,咖啡因釋出也較一般茶湯更多。《一天喝3杯咖啡會健康》作者安中千繪依照《日本食品標準成分表》數字換算之後表示,100公克抹茶所含的咖啡因含量,是紅茶的三倍以上,甚至還高於咖啡

 

如何分辨是否是天然、無添加的抹茶?

從香氣、沉澱物及顏色來看。 許偉庭說,在正規的日本茶道裡,抹茶除磨製的茶葉粉末外,不再添加其他成分,但是賣場裡的抹茶隨手包、即溶包卻不一定,因為抹茶沒有太多的味道,只有茶的香氣,可能會有廠商為讓口感、味道比較好,摻入奶粉或糖,購買時不妨仔細閱讀成分表。

他還提醒,抹茶在沖泡後,狀態應該是稀的,並且因為抹茶粉是不可溶解的物質,久放之後,粉會沉澱下來。若是沖泡後感覺濃稠,粉質與水融合均勻,則要懷疑是添加了糊精。

許偉庭也強調,購買抹茶時要注意呈色。天然抹茶在顏色的表現上並不會非常鮮艷。他說,抹茶所呈現的綠色如果顏色太鮮豔或太深,都有可能是色素使然。

 

抹茶跟什麼最速配?

抹茶唯有跟紅豆是最佳搭檔。 由於抹茶未經烘焙,完整保留茶葉本身的寒性,所以不適合胃部容易不適,或手腳冰冷的人飲用

中醫建議,煮抹茶時加入一小撮紅豆,能減少抹茶本身的涼性,也較不容易造成刮胃的現象

而許多女生最愛的抹茶拿鐵,分析顯示,每100cc的普通抹茶、綠茶熱量頂多22卡,但添加了糖與牛奶的抹茶拿鐵,熱量卻可達前者的10倍之多。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栗子含有超高膳食纖維,是玉米的2倍、蘋果的7倍,可說是日常飲食補充膳食纖維的首選

「別看栗子口感鬆綿,其實它的膳食纖維含量超高,是南瓜的4倍,」台北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計算後發現,

12顆栗子就能提供一整天三分之一的膳食纖維建議量對於腸胃道健康很有幫助。 

國人普遍缺乏膳食纖維(每日膳食纖維建議量為25∼35公克),如果只靠蔬果來攝取膳食纖維不容易補足;因此,除了吃蔬果,一定要搭配全榖根莖類,「才不會覺得自己好像牛,一直在吃草,」她笑道。 

栗子不但能直接吃、當成解饞小零嘴,也適合做成蛋糕、麵包、栗子炊飯,或是用栗子粉取代麵粉加入湯品,以增添濃稠的口感與香氣。如果家有抗拒吃蔬菜的寶寶,程涵宇也很建議不妨把適量栗子加入副食品,因為栗子香甜綿軟、接受度高,又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預防嬰幼兒便秘。 

由於栗子的膳食纖維含量太高,程涵宇提醒腸胃道疾病(胃癌、大腸癌等)術後、胃炎、胃潰瘍患者避免食用

此外,栗子的磷、鉀、蛋白質含量較高,慢性腎臟病人應酌量食用糖尿病患可以吃栗子,但需減少部分其他如米飯、麵粉等澱粉類來源。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

雖然是平常有在喝的茶,但是根據不同的茶種可是會有塑身還有消除水腫等效果的喔!

想要瘦卻又想要大吃、受便秘所苦、因為水腫的關係而虛胖……對應這些煩惱,整理了以下喝了後會有效果的茶類。


消除水腫的話,推薦「薏米茶」
增加水分的代謝讓水腫也掰掰
薏米茶由於有著絕佳的利尿效果,可以促進將體內所累積的過多水分還有老廢物質排出體外。若是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時稍微做些伸展動作,還有注意不要攝取過多的鹽分,效果會更好喔!!
喝法的重點
倒入水後加熱,在沸騰後以小火煮3~5分鐘,成分就會完全的被煮出來。在白天喝是最為理想的。因為晚上內臟的代謝會降低,請盡量不要在睡前喝喔!
 
解除便祕的話,推薦「黑豆茶」
對於便祕的效果有中醫學能夠掛保證
有潤腸還有促進血液循、造血等在中醫的角度上有許多作用的黑豆。烘培過再熬煮過的黑豆茶有著可以讓排泄順暢的效果。另外,黑豆茶也是個讓許多人實際感受到對於擺脫熊貓眼跟乾燥肌有實際效果的茶喔♪
喝法的重點
為了讓成份完成的被抽出,較推薦倒入熱水後以小火煮約5分鐘,然後用自己平常習慣用的瓶子裝後放置一段時間! 乾巴巴的豆子裡有豐富的食物纖維,務必順手吃吃看喔♡

 

推薦喜愛油膩食物的你“烏龍茶”



在茶葉發酵的過程中結合兒茶素所產生的是,烏龍茶的塑身成分「烏龍茶聚合多酚」。據說它可以抑制脂肪吸收,促進脂肪分解。綠茶在中醫學中會讓身體感到虛寒,但是茶葉是半發酵狀態的烏龍茶則不用擔心這件事,所以身子性冷的人也可以安心飲用喔♪


喝法的重點
在吃飯時喝最有效果。注入熱水後蒸煮1~3分鐘,可以中和苦澀的味道並且變得芳醇。
喝烏龍茶容易讓喉嚨感到乾燥,所以從事銷售還有營業工作需要大聲講話的人,在工作前最好不要喝。
為了防止身體發冷,不管是什麼茶類保持在常溫或者是溫熱的狀態是最佳的

在效果發揮前持之以恆是很重要的。從開始的那天開始在手帳裡做筆記,首先就先試著持續1個星期看看吧!

 

轉載操咖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吃藍莓,消除眼睛疲勞 

上班族每天盯著電腦,不少人眼睛疲勞酸痛,有辦法可以解決嗎?有一項研究發現,多吃藍莓對眼睛疲勞有效。 

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保健管理中心助教授娓本修身發現,每天吃藍莓萃取物62.5mg,約有7成的受測者眼睛的各種症狀,如眼睛矇霧、眼睛疲勞,都有改善。 

研究指出,藍莓果皮中含有一種稱為花藍甘(anthocyanin)的色素,這種色素會保護微血管,讓過度使用的眼睛,恢復營養。

 

綠茶有助減肥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綠茶除了是強有力的抗氧化劑,可能還有助減重者擺脫脂肪。 

這項研究由瑞士日內瓦大學杜羅博士主持,他們測量了十個健康男性一天24小時的能量消耗(分三組分別攝取50毫克的咖啡因、綠茶萃取物,以及安慰劑)。結果發現,攝取綠茶萃取物的這一組,能量消耗增加4%,而咖啡因及安慰劑這一組能量消耗,則沒有差異。 

由於綠茶包含咖啡因,為了確定綠茶消耗能量的效果確實是由綠茶萃取物引起,而不是咖啡因,杜羅特別設計一組攝取50mg咖啡因,結果只攝 

取咖啡因這一組能量消耗並沒有增加。 

杜羅表示,減肥不外是減少能量攝取以及增加能量消耗,而綠茶萃取物所發揮的效果正是後者,至於綠茶為何發揮作用,目前不得而知,可是綠茶的萃取物能促進脂肪的氧化。 

這項研究對於改善傳統減肥藥物有正面的幫助,因為綠茶不像傳統減肥藥物造成服用者心跳增加等副作用。

 

牛奶加餅乾可免數羊之苦 

睡不著的人常得到的建議是「喝杯溫牛奶」,事實上,在牛奶裡加些糖,或者配上幾片餅乾,催眠效果更是加倍。 

因為牛奶中的鈣質除了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之外,還有緩和緊張、鎮定情緒與肌肉鬆弛的功用,再加上糖和餅乾所提供的高醣,能使大腦細胞從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色胺酸。 

大腦吸收色胺酸後,會轉變為5-烴色胺,能產生鎮定作用,這種物質再加上牛奶裡可以穩定情緒的鈣質,很快就能使睡意湧上,讓你一夜好眠。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家 
老人怕冷,反應慢;皮膚比較乾燥、癢;體溫調節緩慢,容易失溫、凍傷;此外,老人也是心血管病高危險群。 
  
「避冬』建議: 
1.冬季皮膚乾癢,應該以適當水溫泡腳,不可過熱以免傷害皮膚。 
2.採洋蔥式穿搭法,隨氣溫增減衣服。 
3.浸泡溫泉時,應視身體狀況決定泡澡時間,避免頭暈跌倒造成中風。 
4.冬天、春天是流感高峰期建議老人家施打流感疫苗。 
5.早晚溫差大、氣溫低,應於太陽出來後再運動。 
  
高血壓、心臟病病人 
冬天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發病、死亡的高峰時節,罪魁禍首是高血壓

若家裡不夠暖、或外出衣服穿得太少,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意外危險將大增。 
  
「避冬』建議: 
1.跟醫師討論,適時增減血壓藥。 
2.若血壓偏高用藥降壓時,需請示醫師,不要降太快。 
3.天冷、緊張、運動是腦血管病容易發作時機,外出要注意保暖。 
4.還是要每天喝水,才能避免血栓危機。 
5. 如果有心絞痛病史隨身攜帶醫師開立的救命藥(ex.硝化甘油) 
6. 若感覺胸悶不適超過15分鐘,必須儘速就醫。 
(同場加映: 心臟病真的很奸詐!必學冬天保護心臟守則 ) 
  
氣喘症病人 
氣喘發作和晝夜溫差大有關係,寒冷空氣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溫暖潮濕的氣候適合過敏原(塵)增生,氣壓變化使空氣中污染物不易消散,春天花粉散播等情況都易引發氣喘。 

「避冬』建議: 
1.氣溫變化時保暖,外出戴口罩以免吸入太冷空氣誘發氣喘。 
2.依照醫師指示,定期吸入低劑量類固醇以減少發作。 
3.運動前30分鐘吸氣管擴張劑並至少熱身15分鐘。 
4.儘量避免到花粉多的地方旅行。 
5.外出旅行可自備防枕頭,避免投宿於潮濕發霉的旅館。

 

精神病病人 
氣溫、濕度、氣壓、太陽光對精神病患都有影響。

季節交替、太冷、太熱,常是精神病人住院的高峰期。 
  
「避冬』建議: 
1.動一動心情好,調節交感神經、減緩憂鬱、還可燃燒熱量。 
2.依照溫度更換衣物,減少身體調節的負擔。 
3.長期失眠時,需請醫師開藥助眠。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不是喝愈多愈好,了解每天如何正確補充足夠的水份。什麼時候該喝水?今天的水到底喝夠了沒?

什麼時候喝水? 

身體要健康,就從多喝水開始。但是喝水的時間也要事先規劃。 

每天最少要喝4次水 

一天當中,第一次需要喝水是剛起床的時候,因為在大約八個小時的睡眠中,體內的水分因流汗、蒸發排出體外。因此,起床時,血液會呈缺水狀態。 

為了彌補這種現象,就必須先喝水。林杰樑奉勸,清早起來運動的人先喝一杯500cc的冷開水後,再外出慢跑、打球,以免發生危險。

「尤其是有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的中老年人,因為嫌半夜起來上廁所麻煩,而不敢在睡前或半夜喝水,早起後更需要喝水,」林杰樑強調。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早上6~9點,最常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的腦中風。原因是體內水分不足而使血液濃縮、黏稠。 

此外,早起後喝水,「因為腸胃反射作用,也有助於腸道蠕動,」江守山認為,對常受便秘所苦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方法。 

接著,進辦公室後,就馬上倒500cc的水,放在桌上,有空就喝,而且要在午餐前喝完。 

到了下午三、四點,可利用喝下午茶時間,補充體內的水分,和鬆弛工作時的緊張、情緒。 

下班回家後或是晚上睡前也要喝水,尤其是腎臟和尿路結石的人。但是,小孩、老人睡前最好避免喝水,以免影響睡眠品質。 

 

室溫的冷開水最好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很多人覺得猛灌一杯冰開水,才能清涼解渴。 

但是,「冰水很容易刺激氣喘、高血壓的復發,尤其是在激烈運動後,全身的呼吸、消化系統都還在擴張中,」董氏基金會營養部主任許惠玉不贊成喝冰水,最好還是喝室溫的冷開水。 

太熱的水也不宜飲用,因為就像喝熱湯一樣,會灼傷口腔、食道,造成胃部吸收減慢。 

 

從容不迫的小口品嚐 

正確的喝水速度,應該是一小口接一小口,從容不迫的細細品嚐,就像在口中咀嚼一般,才能達到身體吸收水分的效果。

 

誰要多喝水? 

1.女性,尤其坐辦公桌的人,平時多喝水,可遏止尿道中的細菌繁殖,避免膀胱炎。 

2.痛風、尿路結石、腎臟結石的人,多喝水,可間接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體內的廢物如尿酸、結石排出體外。 

3.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人,在早上6~9點,應該多喝水,以避免心肌梗塞、腦中風。 

4.糖尿病的人容易感到口渴,也應該多喝水,「但是,千萬不可以喝含糖飲料,以免血糖升高,」林杰樑提醒。 

5.感冒、便秘的人應該多喝水。想要減肥的人,也可以在飯前先喝水,使胃的容量變小。

誰該少喝水? 

1.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的人,都需要特別留意。林杰樑指出,因為這三種人的腎臟功能較差,無法排出過多的水和鹽分,容易造成水中毒。 

2.水中毒的人會發生水腫,先從小腿、足踝開始,簡單的判斷方式,以手指腹按肌肉,無法馬上回復原狀,就代表是水腫。 


 

5個指標,了解你今天水喝夠了沒? 

1.兩瓶1000cc的寶特瓶:李易芳營養師建議,每天準備兩個1000cc的寶特瓶,裝滿水,並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喝完。 

但是工作一忙起來,尤其是坐辦公桌的人,很容易忘記要喝水。究竟應該如何提醒自己多喝水呢? 

將水杯擺在眼睛看得到,而且隨手可拿到的地方,可以提醒自己要多喝水。 

2.尿液顏色:判斷是否喝了足夠的水,可以檢驗尿液,顏色深,就應該多喝水。 

不過,江守山特別提醒,很多人容易誤以為顏色清澈如水,表示有喝夠水,其實這很可能是腎功能衰竭,根本無法排出體內廢物,最好先向醫師求證自己的腎臟是否健康。 

3.尿量:林杰樑指出,也可以從尿量,來判斷自己喝的水夠不夠。一般而言,一個人一天必須排掉1400~1500cc的尿量,如果以每次膀胱儲存到約200~300cc時,就想上廁所的尿量來計算,每天必須跑洗手間5~7次,才表示已經喝了足夠的水。 

4.體重:江守山指出,以每1公斤體重來換算每天應喝30cc以上的水,例如體重7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補充2100cc的水。 

5.口渴:也是需要補充水分的最好指標。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空污嚴重、秋、冬更是流感盛行的季節,不少民眾出門時也開始戴上口罩,不過醫師指出,許多人依舊選錯、用錯口罩,白忙了一場。

市面上口罩可分為布口罩、N95、外科口罩、活性碳口罩、紙口罩,適合使用時機大不同。 

 

1.布口罩或棉質口罩:適合平日打掃使用。 

馬偕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威勝指出,棉質口罩縫隙大,這類口罩較適合在家中打掃時,阻隔顆粒較大的灰塵與污染,但對於防止流感病毒,效果並不夠。 

王威勝解釋,雖然流感病毒多半得附著在顆粒較大的飛沫上才能散播,戴布口罩可提供一定程度的阻隔,但因為病毒本身的顆粒小,過去統計布口罩約只能過濾掉空氣中約37%的病毒微粒(指的是0.3微米以上的顆粒),且布口罩跟臉部之間的空隙也大,因此若是在醫院或室內等病毒量較高的密閉空間,靠布口罩來阻隔效果可能就不太好。 

但如果只是感冒時,怕咳嗽、噴嚏的飛沫影響他人,戴布口罩仍然是可以考慮的選擇。 

 

2.活性碳口罩:騎車族、打掃時可用,但抗空污效果有限。 

強調添加活性碳的口罩,也無法抵抗流感或嚴重的空污。 因為活性碳口罩的功能只是用來吸附揮發性的有機溶劑與空氣中的雜質。因此,只適合騎機車,或噴灑有機溶劑、刷油漆時配戴,用來阻擋異味、油污等髒污。 

而且王威勝說,活性碳吸附一定量的揮發性有機物後,就無法再發揮效用,因此通常在污染的環境下,用完一次就需要丟棄,或時間不宜超過四小時。 

 

3.醫療手術用口罩:可防流感,但空污,仍不足夠。 

常見於醫院、手術室使用的口罩,這類口罩,可過濾約90%以上的5微米微粒,有呼吸道症狀或流感盛行時,戴這種就算足夠阻隔藏在口鼻飛沫的病毒。通常有三層不織布,常見為綠色、粉紅色或藍色。 

其三層設計的功能如下: 

■外層:PP潑水材質,可阻隔有病源的飛沫或血液附著。 
■中層:特殊濾網,可阻隔細菌、粉塵。 
■內層:超柔細纖維,可吸收汗水、油脂。 

不過,若要抗空污,這類醫用口罩效果仍然不太夠。因為PM2.5的顆粒小於 2.5微米,醫用口罩無法完全過濾這些細微顆粒。根據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志傑研究指出,這類口罩多為平面設計,無法緊密貼合臉部,懸浮微粒仍有辦法透過空隙被吸進體內,對PM2.5的防護力其實只有約30%~80%不等。
 

4.美規N95或歐規FFP1口罩:較能有效阻擋空污。 

這類口罩主要的作用就是過濾懸浮微粒,可抵檔95%以上的0.3微米以上的病毒微粒。台大公衛院實驗發現,可阻擋80%~99.7%不等的空污物質。而且因為立體造型能緊貼臉部,密合度比醫用跟活性碳的口罩高,防護效果也較好。因此若空氣品質太差時,最好還是使用這類的口罩。 

不過,若只為了避免流感、或是到醫院探望病人,仍建議戴一般醫用口罩即可。因為N95口罩因為氣流阻抗高,會造成呼吸困難,一般人應避免長時間久戴。對於本身肺功能不佳、孕婦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的人也都不適合使用。因此,王威勝說,如果是空污嚴重時,最好還是乾脆避免外出。 

 

5.紙製口罩:無法取得其他口罩時才用。 

常見於醫院販賣機或贈品常發的紙製口罩,過濾微粒的效果最差,也不防水。對於飛沫、唾液、血液等髒污缺乏保護力。因此,王威勝建議,只有在無法取得其他口罩、非不得以時才用。 

正反面別戴錯  鐵條、防水層應在外 

需要注意的是,口罩正反面效果差很多,但不少民眾常搞不清口罩該戴一面。王威勝提醒,醫用口罩區別正反面,不是依顏色,而是看材質,防水層應在外側,布面層貼近口鼻處。 

若口罩上有軟質金屬條的,則通常是金屬條面向外,並應用雙手將軟質金屬條沿著鼻樑壓緊面頰,使口罩與面部之間盡量無縫隙。 

此外,口罩材質特殊,丟棄時,以一般垃圾處理就可,不必放入紙類回收。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薏仁,很多人想到用綠豆薏仁湯來消暑。其實,為了矯正冬天補過頭,紅薏仁才是好東西。

氣溫直直落,你是否也趁著天冷進補一番?

當歸鴨、燒酒雞、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冬令進補吃得暖呼呼,但不少人也因此「補過頭」,不但舌苔黃膩,早上起床時,眼皮和臉頰都腫腫泡泡的。 

壢新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解釋,這些症狀都是濕熱體質惹的禍。

台灣氣候潮濕,濕熱體質的人本來就多,如果夏天沒有好好調理,濕熱症狀在進入秋冬後還是會作怪;尤其冬天頻頻進補,可能會造成水腫。 

「對濕熱體質的人來說,冬令進補不如吃紅薏仁,」陳威達說,冬天吃薏仁,對補過頭或脾胃虛的人都有好處。

根據中醫理論,生薏仁清熱利濕,炒過的薏仁則可健脾止瀉,除了加入湯劑或做成丸散以外,薏仁也可以煮成粥食用,可說是食療佳品。 

 

薏仁營養價值高 美白、抗老、改善過敏 

薏仁又稱薏苡仁、苡米。從營養學觀點來看,薏仁的蛋白質(13~16%)及脂肪含量(4~11%)豐富,尤其胚乳部份蛋白質更可高達16.2%,比小麥多2%左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師李貞慧表示,薏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在60%左右,且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熱量每100公克高達370~420卡,高於白米的350卡及小麥的335卡。此外,薏仁還含有多量的維生素B1、B6、鐵質與鈣質,營養價值頗高。 

在營養價值之外,薏仁也被發現具有保健、抗老等功效。

鑽研薏仁二十多年的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薏仁具有除老人斑、美白、抗氧化、消除自由基、改善過敏體質、幫助免疫調節的功能,還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調節血糖及血脂,降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效果甚至比燕麥還好。 

另外,日本自1950年代起就開始研發含薏仁的抑癌和減輕放化療副作用的中藥產品。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從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進行用薏仁麩皮萃取物減輕乳癌患者放療副作用的人體實驗。

 

紅薏仁的營養素含量比白薏仁更高 

早餐店的薏仁漿、便利商店的薏仁飲、五榖飯糰或甜湯裡加的薏仁配料…薏仁食品百百種,要吃到薏仁看似不難,但是,你吃的是「真薏仁」嗎? 

「市面上俗稱的洋薏仁、小薏仁、珍珠薏仁,其實都不是薏仁,」江文章說,這些其實是精製後的大麥仁。 

「大麥仁和薏仁的營養價值完全不一樣,」李貞慧表示,精製後的大麥仁,由於外觀和去除麩皮後的精白薏仁很像,所以容易被誤認。

不過,如果仔細看,還是可以從外觀來分辨薏仁和大麥仁,薏仁比較大顆、中間有凹溝,大麥仁則比較小顆、看起來像燕麥。 

從口感上也可以區別薏仁與大麥仁,李貞慧說,薏仁比較有嚼勁,大麥仁吃起來比較軟滑、類似麥片。 

她舉例說,一般四神湯裡加的是真薏仁,咬起來比較硬,但一些甜品店裡賣的剉冰配料或綠豆薏仁湯,裡頭的「薏仁」不但外觀看起來平滑無凹溝,吃起來也比較軟,這些可能就是大麥仁。 

就算是薏仁,紅薏仁的營養價值也比白薏仁高。一般常用的白薏仁,指的是薏仁除去外殼與麩皮後的穀仁,而紅薏仁(糙薏仁)則只有除去外殼、依然保留深咖啡色的麩皮,維生素B群、纖維質與薏仁酯的含量較高。 

「若依營養價值來看,當是選擇紅薏仁最好!」李貞慧說,紅薏仁還未經過精化、屬於全穀類,膳食纖維含量約11~17%,精製過後的白薏仁膳食纖維含量僅剩1~6%。此外,紅薏仁的維生素B6含量也比精白薏仁高出3倍。 

選購薏仁時,應注意挑選顆粒堅實完整、大小整齊、外表有光澤者,也要避免發霉、異味或砂、蟲等異物。若是品質好的薏仁,聞起來會有一股清香。 

 

哪些人不宜吃薏仁? 

薏仁是好食材,不過仍有些人最好少吃或別吃。 

醫書《本草經疏》寫道:「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脾虛無濕者忌之,妊娠禁用。」也就是說,若是體質陰虛燥熱、便秘的人,不宜服用過多薏仁;且懷孕早期、胚胎還不是很穩固時,中醫師建議孕婦先別吃薏仁,因為薏仁可能會促進子宮收縮,而導致流產。 

醫院中醫科主任陳威達表示,薏仁具有利水、消水腫作用,有助於把身體中的水分排出來,但也可能會使孕婦的羊水變少。 

雖然目前還沒有大量且嚴謹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但他建議孕婦最好還是避開薏仁

「吃到一點點沒關係,但懷孕期間仍應避免長期、大量食用薏仁」陳威達說。 

轉仔康健雜誌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