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30歲之後,肌膚老化逐漸加速中,近年也有不少保養品提出「凍齡」訴求,可見許多人都希望能夠青春常駐。

但是要真正做到抗老化,光是外在擦的保養品還不夠,吃進口中的更是要注意,別讓糖份成為肌膚崩壞的兇手

 

糖份爆量,肌膚崩壞!快用白腎豆搶救

在飲料、甜點、各式餐點當中,處處可見糖的蹤跡。

但是過量的糖份不僅對心血管造成威脅,無法被消化代謝的多餘糖分更會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化終端產物

它會如同黏膠一般黏上肌膚底層的膠原蛋白,使皮膚失去支撐,導致皺紋、鬆弛等各種老化問題!

人體內的糖化程度,會隨著年齡快速增加,但除此之外,飲食中攝取越多糖,身體的糖化就越嚴重,肌膚看起來也會越衰老

特別是在秋冬之際,乾燥與低溫特別容易讓肌膚失去活力,因此格外需要注意飲食內容。

但是天氣一冷,很容易就會肚子餓,不想在跨年之後看起來老了好幾歲,該怎麼辦?要減輕糖分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就要從阻斷糖分吸收做起。近年白腎豆成為減重市場的明星商品,主要就是因為它含有澱粉阻斷成分,能減緩醣類食物分解成葡萄糖,對於控制血糖也有幫助,因此大受甜食愛好者歡迎。


美肌甜點怎麼吃?選銀耳跟薏仁

如果真的忍不住想吃甜食,不妨選擇薏仁綠豆湯、銀耳蓮子湯等甜湯

許多白色食物都是天然的美肌好食材,其中薏仁不僅有助美白,它的膳食纖維更是穀物之冠,能夠增加飽足感、減少進食量

另外,為了對抗糖化導致的肌膚老化,可多補充植物性的膠質來源,例如銀耳(白木耳)當中就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膠質,低熱量又能維持肌膚彈性。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適當補充葉黃素,有助於抵禦來自外界傷害,維持眼睛健康,尤其是對於黃斑部的保護。

日常補充葉黃素的來源,目前已知在許多蔬菜、水果中皆有葉黃素,特別是深綠色的蔬菜,葉黃素的含量豐富;

但是,眼科醫師則直指,雖然綠色蔬菜含有很多葉黃素,但是提到生物吸收率,葉黃素的最佳來源其實是蛋黃,同時含有的玉米黃素也很高

叫我第一名!葉黃素最佳來源:蛋黃

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葉黃素的食物來源排名,雖然綠色蔬菜含量非常高,一般人卻只偏重看待所含有抗氧化含量,卻未注意到生物吸收率,即食物進入體內先消化進而吸收的效果。生物利用率愈高,表示其被生物體吸收利用的程度愈高。提到營養最齊全、生物吸收率最高,其實兩者都是以「蛋黃」為代表。因為蛋黃的生物吸收率為綠色蔬菜的3至4倍,所以,可稱「蛋黃」為葉黃素最佳來源

此外,綠色蔬菜如蔬菜,如菠菜、萵苣與花椰菜等,雖然都含有葉黃素,卻不含玉米黃素;蛋黃不但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含量也非常高, 另外,蛋黃還含有微量元素「鋅」,屬於(輔酵素),屬於抗氧化指標的營養素之一,主要功能在於抗氧化劑能抑制過氧化作用消除自由基,進而阻止黃斑部病變,以及在眼睛成像時,鋅也扮演重要角色。

補充葉黃素的最佳來源即吃蛋黃,但是,可能會令許多人擔心攝取蛋黃,恐有膽固醇的負擔。此部份的疑慮應該可以消除了,因為根據美國公佈新版飲食指南已經取消膽固醇上限,主要是因為有多項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並沒有明顯影響

事實上,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血中的膽固醇影響力只有20%,人體7至8成膽固醇是自行製造,只有2至3成來自食物。

即使從食物中攝取過量的膽固醇,身體也會自動減少合成,或將食物中過多的膽固醇,經由膽汁、糞便排出體外,讓身體血膽固醇濃度保持在平衡狀態。

葉黃素由好的膽固醇負責運送

陳瑩山醫師表示,此外,蛋黃裡的葉黃素和玉米黃素都屬於類胡蘿蔔素,具有不錯的抗氧化作用,尤其葉黃素的化學結構式可叫做「極性類胡蘿蔔素」,其主要是由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膽固醇)負責運送;如果不是極性類胡蘿蔔素,才是由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運送。

只要三高控制好的人,體內好的膽固醇也自然高,對於葉黃素的運送效能也跟著高,相對會對於黃斑部改善效果提高。

吃蛋黃補充葉黃素 注意烹調方法

但是,吃蛋黃補充葉黃素,也有注意事項,烹調方面最好採取蒸、煮、滷的方式,不會攝取到過高的油脂,帶來心血管疾病風險。

至於攝取量則建議,每天吃一顆蛋即可。如果有代謝膽固醇能力弱,或合成膽固醇量多,吃太多還是要小心會讓膽固醇升高

黃斑部高危險族群 建議持續補充葉黃素

根據研究指出,人體每天的葉黃素建議攝取量為6毫克mg至10毫克,對眼睛的健康有幫助。

維持飲食均衡也非常重要,而且建議要持續攝取葉黃素,「吃的久要比吃的量高來的好」,以及提醒有黃斑部病變家族史,或高度近視的人,更應該持續補充。

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的人,要小心螢幕中的藍光,會加速人眼黃斑部內的葉黃素流失,一旦葉黃素缺乏,便會產生視力模糊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因此適度補充對眼睛黃斑部有幫助的營養素,值得重視。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長壽的飲食需要攝取多樣化食物。根據「沖繩人瑞研究」發現,沖繩老人一天平均吃18種食物,而且接近八成來自各種植物類的食物。

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趙強建議,飲食要達成攝取多種食物,尤其外食的人需把握下列原則:

選擇什錦的菜色,也就是一道料理含3~4種以上食材。 

少吃大塊肉(如排骨便當、牛排),選擇半葷素的菜色,如青菜炒肉絲或肉片,增加蔬菜量,減少肉類攝取量。 

午、晚餐各吃2種以上的蔬菜 

◎早餐吃進4種生菜番茄夾蛋全麥三明治+牛奶(或豆漿)一杯 

◎午餐吃進6種選擇自助餐,五穀飯+2種蔬菜+1小片魚+竹筍炒肉絲(半葷素菜色) 

◎下午茶吃進2種綜合堅果(含杏仁、核桃、腰果等2種以上)一小把+水果1份 

◎晚餐吃進5種韓式石鍋拌飯或蔬菜拌飯(含3種以上蔬菜)+海帶芽湯 

水果1種 

 

老外族,如何吃的多樣化 

◎中式自助餐:可選擇什錦炒的菜色。 

◎中式合菜,3~4位朋友同事一起吃飯,選擇中式合菜,也可以增加不同菜色。 

◎韓式料理:尤其蔬菜拌飯,或是韓式料理會搭配附贈各種小菜,如涼拌海帶芽、小魚干、炒苦瓜、泡菜等,都可以在一餐中吃到多種食物。 

◎日式鍋燒麵、涮涮火鍋:選擇加工料少的鍋類,蔬菜量比較多,而且肉類不會過量,只要不用高油的調味料及沾醬,是比較清淡低油的選擇,永和耕莘醫院營養組長吳宛穎指出。 

◎西式料理:可選雞肉(或海鮮)蔬菜沙拉冷麵,營養均衡,也吃得飽足。 

◎自製蔬菜湯:吳宛穎更建議,如果在外面真的不容易吃多樣食物,尤其蔬菜量不足時,可以利用假日有空時,在家煮一鍋蔬菜湯,放入大白菜、高麗菜、紅白蘿蔔、洋蔥、菇類等耐煮的食材,或煮成味噌湯底,放冰箱保存,隨時補充蔬菜量。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估算平均每3秒就新增1名失智患者,不想讓自己也變成其中一員,「地中海飲食」是現今醫學界公認最有效的飲食型態,但遵行地中海飲食一定要吃橄欖油嗎?營養師表示,地中海飲食有4個重點,用不慣橄欖油,也能用國人熟知的苦茶油或冷榨麻油取代

失智原因多樣化 營養失調也上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俗稱「老番癲」的失智症,其實一群症狀的組合,其症狀不單只是記憶力的減退,患者還會有認知功能的退化,出現多疑、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到人際關係和工作表現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非常複雜且因人而異,其中以退化性失智症和血管性失智症較為常見。但其他因素包括中毒、酗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梅毒或愛滋病、新陳代謝異常、腦部腫瘤或創傷,甚至是營養失調,特別是在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的情況下,都可能點燃失智症的引信,一旦失智炸彈被引爆,家人生活也跟著受影響。


地中海飲食防失智,你吃對了嗎?

想預防失智症上身,先從「吃」開始!洪若樸營養師建議,飲食盡量攝取當季、在地、新鮮的食物,營養價值最高;吃東西時細嚼慢嚥能幫助消化,咀嚼動作也能活化大腦皮質;更重要的是選擇地中海型飲食

地中海飲食有4大重點,包括:

1.以自然的營養物質為基礎,均衡攝取,多蔬果、豆類、未精製穀類

研究發現,多攝取抗氧化物質豐富的蔬果可能有效預防腦部退化。另外,善用香草類食材調味,包括九層塔、茴香、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番紅花和葛縷子,都具抗氧化作用,可阻止過氧化氫造成的血管內皮細胞傷害

2.選用不飽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油脂

地中海地區民眾常用的橄欖油,含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及其鎂、硒、鋅、鉀等礦物質,有助酵素活化,發揮抗氧化作用,而且其油脂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提高血中好膽固醇,減少壞膽固醇,對抗自由基,降低失智症及動脈硬化的發生。若不喜歡用橄欖油,也可以台灣產的苦茶油或冷榨麻油取代,同樣含有大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酚成分,適合涼拌、清炒和加熱烹調。

3.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

鮭魚、鯖魚、鮪魚、秋刀魚、𩵚魠魚含Omega-3,為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建議每周攝取2至3次

素食者可以從菠菜、白菜、茼蒿、蘿蔔、核桃、大豆、蕎麥、紫蘇油或大豆油等食材中攝取α-次亞麻油酸,是Omega-3脂肪酸的一種,在人體內會轉變成DHA,能保護腦部細胞。

4.適量紅葡萄酒,勿過量

研究指出,紅葡萄酒含白蔾蘆醇和鞣花酸,能對抗自由基,抵抗內皮細胞發炎。65歲以上長者每日飲用1至2杯紅酒(每杯120c.c.)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老來不失智

除了飲食控制之外,洪若樸營養師表示,維持每周3次以上規律運動,多從事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例如:寫作、猜謎、打橋牌,繪畫或園藝,維持理想體位,避免肥胖或過重,有效控制慢性病,擁有良好的健康基礎,也能「老來不失智」!

 

轉載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身心疲累到四肢癱軟、沒力氣說話,一碗熱呼呼、飄著淡淡蓮子香氣的四神湯,就成了我恢復元氣的「還魂湯」。

11月7日立冬宣告冬季起始,自古民間就有進補習俗,多數中醫師不贊成現代人過度進補 麻油雞、薑母鴨 ,但卻很推薦平補顧胃的四神湯。

像新竹鄉間的客家人,立冬進補沒有大魚大肉,只是晚上餐桌上的菜餚會豐盛些,而且一定有道四神湯。 

以前沒有特別留意這種隨處可見的民間小吃有多珍貴,後來採訪不少中醫師,幾乎人人推薦四神湯:從孩童成長發育到大人補脾胃、補氣、安心神,「腸胃顧好全身好」,一帖簡單食療就能搞定全家大小健康,還真有點「神」。 

四神湯原名四臣湯,由蓮子、茯苓、山藥、芡實(或薏仁)四味組成,因為清一色屬中藥的臣藥(註:輔助主藥加強治療疾病的藥物),台語臣與神諧音,故稱作四神湯

有顧脾胃、補腎、利濕功效,對於環境濕氣較重的台灣很適合,能排除身體多餘水分;以營養學角度來看,四神湯的成分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單吃也能補足營養,所以中醫建議,如果擔心孩子偏食、營養均衡長不高、發育不好,吃碗熱騰騰的四神湯,效果更勝昂貴補藥。 

經常感冒的人平常也可喝點四神湯保養腸胃,其中的茯苓還能增強免疫力,較不容易感冒。 

小孩退燒之後疲倦不想吃東西,吃點四神湯可顧胃補元氣。

作法是到中藥房買山藥、、蓮子、芡實、薏仁等量,加少許豬肉、排骨加清水煮成粥狀,趁熱喝能調節體內水分電解質平衡,類似打點滴的效果。

至於四神湯由來已無從考據,傳至台灣時,美食家唐魯孫曾記載,嘉義中央市場有家中藥鋪前專賣四神湯,是極少數沿用原名「四臣湯」的店家,老闆早年當船員跑船,海上生活飲食差又多勞累,犯了脾氣虛胃弱的病,整天食不下嚥,後來聽人說每天早晚喝碗四臣湯,且要連渣吃,吃了一個月後竟然胃口大開恢復強壯,於是上岸擺攤賣起救命四神湯,因為他深知老百姓過分勞苦,最容易得這類病。 

辛苦了一整年,壞消息不斷令人心煩,不妨坐下來喝碗四神湯、安頓心神。 

轉載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散步時機很重要。

紐西蘭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三餐飯後花10分鐘散步,比每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散步更能幫助降血糖

三餐飯後散步 降血糖效果最好

這項研究含括41名18歲到75歲成年人,患者平均年齡60歲,糖尿病病史時間平均約10年。

研究人員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在三餐飯後馬上散步,血糖下降幅度會比一天其他時間花30分鐘走路更下降12%,這代表散步時機點在三餐飯後,且散步時間縮短、散步頻率增加,對降血糖較有幫助。 

 

碳水化合物吃較多 更需要散步

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晚餐若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晚餐後散步,降血糖效果更好,這樣的族群,平常運動量往往也較少。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糖尿病學〉期刊(Diabetologia)。

研究作者並沒有解釋為什麼飯後散步可幫助降血糖,不過研究作者認為,每餐飯後散步,有助患者控制、管理體重,進而減少注射胰島素需要

 

飯後運動 應納入運動指南建議

研究作者認為,目前的運動指南應做點調整,飯後運動這部分應納入指南當中,特別是攝取麵包、米飯、義大利麵、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食物後,更需要運動一下,幫助控制血糖。

研究作者表示,糖尿病患者更應規律運動,目前建議糖尿病患者一星期花150分鐘進行快走、騎腳踏車等中度運動。

參與研究患者在30天休息後分成兩組,一組一天花30分鐘走路,另一組是三餐飯後花10分鐘走路。研究人員測量患者飯後血糖濃度,並了解參與研究民眾的飲食狀況,研究人員也請這些民眾戴上運動紀錄儀器,測量研究14天當中這些民眾的運動量,因而得到上述結論。

轉載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姊妹喝下午茶時總少不了一杯香濃順口的熱拿鐵,而且還指定要是「鮮奶」沖泡才肯喝,若聽到店家使用「奶粉」沖泡,則少不了眉頭一皺,改點伯爵紅茶就好。


一天兩杯牛奶,可以幫你顧好骨本,還可以獲得優良蛋白質。

不過市面上的牛奶種類這麼多,有人喜歡鮮奶,有人選擇沖泡奶粉,兩者的營養素有什麼差別?奶粉就比鮮奶差嗎?

奶粉、鮮奶都是從乳牛取得的生乳製成

鮮奶,是從健康乳牛身上擠出來,並且檢驗合格的生乳,經過均質→殺菌→冷卻→包裝→安全檢測。

奶粉,同樣是使用從健康乳牛身上擠出來,檢驗合格的生乳,先經過分離和脂肪標準化→殺菌→濃縮→乾燥→包裝→安全及品質檢驗。

兩者的原料都是健康乳牛產出的生乳,而國內乳品工廠大多使用「超高溫短時間殺菌法」(UHT),幾乎可以把鮮乳中99.9%的生菌殺死,而且對營養價值影響並不大,低溫可以保存7-10天。

奶粉則是滅菌後,再經過噴霧乾燥,在這些加工過程中,維生素較容易受到破壞,不過通常奶粉都會強化營養素,國內常見包含維生素A、E、鈣、鐵,因此奶粉沖泡的牛奶營養素不見得比較少,甚至還可能較鮮奶多。其優點為較容易運輸、沖調方便、保存時間長,大約2~3年。

(奶粉、鮮奶都是從乳牛取得的檢驗合格生乳製成)


另外,現在大家也很關注鮮奶純不純,近年不少連鎖咖啡店、便利商店都會使用「業務用調和乳」,是以濃縮牛乳、奶粉、鮮奶油和水組成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略高,熱量也稍高一些,但其營養成分並沒有太大差異。

一天兩份奶,豐富鈣質和B群

乳製品不只提供良好的蛋白質,也是很棒的鈣質和維生素B群來源。

一杯240毫升的牛奶約可以提供250毫克的鈣質,而且牛奶的鈣磷比適當,是有助於人體吸收利用

乳製品提供豐富的B群,是細胞代謝過程中重要的輔酶,讓細胞能夠正常生長、分裂,可以保顧皮膚、肌肉健全、增進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

低脂少糖少熱量 取代奶精更健康

午後如果想來一杯暖胃拿鐵或卡布奇諾,盡量選用低脂牛奶取代富含反式脂肪的奶精,以乳糖的甜味取代精緻糖,減少熱量更健康

不過,通常咖啡中的牛奶含量並不高,如果想要達到補鈣功效,還是乖乖每天喝兩杯牛奶較實際。

所以說,別再覺得奶粉比較差啦!鮮奶或奶粉的營養成分並無特別差異,都是好奶,主要差別在於口感和風味有些許不同,鮮奶較滑順、奶粉可以自行調整味道濃淡,只要依自己喜好選擇就可以囉!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統計,台灣有七十萬人深受慢性疼痛的折磨。疼痛是一種不舒服的、極私密的、無法與人分享的感覺,也會衍生出種種不同的毛病。
 
長期疼痛會讓人失去自信、心浮氣躁,也會令人魂不守舍,甚至改變一個人的身心、人生觀、乃至與他人的關係。沒有真正經歷過這種苦楚的人,無從理解箇中滋味,包括醫生。 

但你知道嗎?吃對食物能有效止痛!
 
具有止痛效果的食物

魚類
深海魚類,尤其是鱈魚,含有Omega-3脂肪酸,可抑制發炎和止痛
 
水果
櫻桃、草莓、黑莓其他莓類有抗發炎和止痛的效力,是自然的阿斯匹靈。

香蕉和番茄可抗抽筋。

鳳梨可消除腹漲、肚子痛。 
 
生薑
生薑醇(Gingerols)能阻擋疼痛賀爾蒙的分泌,對偏頭痛、風溼關節痛及慢性腰背痛尤其有顯著的療效,也可減緩腸胃的蠕動及收縮。
 
辣椒
辣椒裡的辣椒素可阻止神經傳導「P」物質,將疼痛訊息傳到中樞神經系統,減少疼痛感

可用來控制頭痛、神經痛、骨關節炎及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疼痛,大部分以外貼膏劑方式治療,而不是內服。

辣椒裡的柳酸鹽是止痛藥阿斯匹靈的成分。這種天然的阿斯匹靈也存在許多水果中,例如櫻桃、蘋果、橘子、柿子、鳳梨等。
 
丁香
當中的丁香油酚(Eugenol)是強烈的自然麻醉劑,能減輕牙齒痛和減低齒齦的發炎,防止心臟病、維持血糖平衡、降低膽固醇。也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減輕噁心嘔吐,緩解腹部氣脹,是一種健胃劑。
 

每天一茶匙的蘋果醋加一湯匙的蜂蜜,能軟化關節和減輕關節炎帶來的疼痛
 
蒜頭
蒜頭含有硒(Selenium)和(thiacremonone),能防止組織發炎,減輕關節痛,增強非固醇類消炎藥的消炎止痛功效。

大蒜中的蒜素具殺菌、抗氧化與提高免疫力的效果,也可驅除赤痢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及寄生蟲。
 
薑黃
止痛功力是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三倍,對長期疼痛尤其有幫助。

薄荷
薄荷醇能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產生清涼的感覺,興奮中樞神經,使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而散熱,並促進汗腺分泌而發汗,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薄荷是有效的抗發炎劑
 
辣根草
是鼻竇炎的救星。它能打開鼻竇、減輕鼻竇的發炎或感染。吃生魚片時,如果沾了太多芥末,連鼻屎都會給搞出來。
 
咖啡或茶
咖啡豆和茶葉裡的咖啡因會取代體內一種傳遞疼痛訊息的化學物質,使細胞接收不到傳來的疼痛訊號,因此能減低痛感。所以,許多常見的止痛藥,如阿斯匹靈、麥角胺(Ergotamine)等,多少會加入一些咖啡因來加強止痛的效果。
 
營養專家建議吃這些
 
一、鯖魚、鮭魚、鮪魚、鱈魚等深海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
二、橄欖油、亞麻子油,減少動物性油脂。
三、不同種類的蔬果和豆類、全榖類食物。色彩多樣的蔬果有預防發炎的效果,每天至少吃三種新鮮蔬菜及兩種水果
四、各種豆類及未精製的全榖類食物富含維生素E,也有抗發炎的效果。
五、辛香料。用薑煮湯、炒菜增添香味,傷風感冒或天冷時,還能去除寒氣。

營養專家建議不要吃這些
 
1.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等加工食品。因為這些東西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等防腐劑,會誘發頭痛。
巧克力、紅酒等含有酪胺(tyramines)的東西,會增加腎上腺素及血清素的分泌,造成血管收縮,然後擴張,引起頭痛

2.乳酪、醃燻的魚和肉類、加酵母的食物,如麵包、蛋糕及堅果等,也可能會引發頭痛。

從止痛的觀點來看,除了食物的熱量、膽固醇的多少之外,也要注意食物在人體所產生的酸鹼性

轉載康健雜誌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甜柿子上市了!柿子在古希臘時代就被稱為「大自然的糖果」,不難想像柿子有多麼美味可口!正當民眾享用柿子時,許多人卻收到手機群組傳來訊息,疾呼「吃完柿子不能再吃香蕉,以免中毒甚至死亡!」這年頭,食物相關的謠言滿天飛,中毒致死或許言過其實,但吃柿子還真的有些禁忌要注意!


秋天是柿子盛產的季節,橘色的外皮、飽滿的果實,讓人一看就流口水。自古以來,柿子就有許多美名和別稱,西方將其譽為「眾神之果」,東方則稱柿子為「朱果」、「丹果」等。

柿子富含維生素C 鐵質吸收好幫手

不只外表討喜、口感清甜,柿子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營養師蔡怡瑄指出,柿子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各種礦物質,尤其維生素C的含量相當突出,每100公克柿子(甜柿)就含有約44.76毫克的維生素C,比檸檬、蘋果、香蕉都還要高!

此外,柿子的含鐵量也是水果中的佼佼者,與桑葚不相上下,可以幫助補血。而且,柿子豐富的維生素C還可以幫助鐵質吸收,增加其吸收率,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對貧血的民眾或是需要補鐵的女性都是不錯的選擇

(柿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鐵質,適量食用有益健康!)

柿子富含多酚類 控制體重又護心

柿子還含有豐富的多酚類,如酚酸、類黃酮等,具有調節發炎反應的功效,還可以抑制脂肪吸收,減少體脂肪以及血脂肪,幫助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控制體重又保護心血管健康。

既然柿子是這麼好的水果,怎麼會和同樣健康美味的香蕉衝突呢?

香蕉營養豐富 控制血壓好心情

蔡怡瑄營養師表示,香蕉的營養價值確實很高,一根香蕉幾乎含有全部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鉀的含量特別高,有助於抑制血壓升高;鎂可幫助消除疲勞;色胺酸則能促進血清素合成,有助維持好心情、避免憂鬱。

空腹吃柿子香蕉 容易腸胃不適

不過,香蕉含有較高的有機酸(蘋果酸、檸檬酸等),而柿子富含單寧酸,空腹食用或是一次大量攝取這類含酸量高的水果,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因此,並不是柿子和香蕉兩種水果一起吃或先後吃會引發中毒,而是應該注意食用的時機和份量,以免影響腸胃

柿子香蕉甜又寒 易釀脹氣不舒服

從中醫角度來說,柿子和香蕉在短時間內一起食用,確實會造成腸胃負擔。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柿子和香蕉都容易引起脹氣,腸胃功能較差的人,空腹吃可能會不舒服。另外,香蕉屬於寒性水果,柿子甜度高且同樣偏寒性,兩者一起食用會加重腸胃症狀
 


柿子+蛋白質 小心消化不良

另一方面,蔡怡瑄營養師提醒,柿子的單寧酸在酸性環境下(胃酸)容易和蛋白質結合、沉澱,吃柿子時若與豆製品、乳製品、肉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一起吃,會在胃中結塊,造成消化不良、腸胃不適。

飯前飯後吃柿子 少量攝取保健康

整體來說,建議民眾在餐前或餐後30分鐘再吃柿子,避免空腹或與蛋白質同時食用。無論有沒有搭配香蕉,都記得適量攝取,尤其是腸胃較敏感的人,以及消化功能普遍較差的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吃柿子才能開心又健康!

轉載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人飲用豆漿的習慣已久,但國際上開始流行植物奶,主要是因為有些人會對牛奶過敏,或有乳糖不耐症,因此選擇豆漿、米漿等飲品作為牛羊奶等動物奶的替代品,才有了「植物奶」這個稱呼。 

 

現在也有許多人是因為蔬食概念興起,甚至是受到「動物性蛋白質會致癌」的謠言影響,或為了保障動物權益、保護環境等理由而選擇以植物奶取代動物奶。但植物奶究竟能否取代動物奶的營養價值呢?兩者在健康、環保等面向上又各有什麼差異?快跟著《食力》一起來瞭解! 

 

根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手冊》建議,國人一天最好飲用1.5至2杯牛乳來補充鈣質。若是以鈣質含量來看,鮮乳比台灣市面上最常見的植物奶(豆漿、米漿及燕麥奶)多出6.5~24.5倍不等;且鈣質能否透過飲食補充,除了與食物的鈣含量有關之外,也與吸收率有關;而一般來說,植物性食物所含的膳食纖維、植酸與草酸等物質皆會影響人體吸收鈣質。

 

對此,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系主任劉珍芳教授也表示:「其他的食物當然也有(鈣質),像深綠色蔬菜、小魚乾、豆製品,但是這些鈣的利用的確都不是很好。普遍來講,動物性的鈣的利用率的確是比較好。」因此牛奶所能提供的鈣質補充功能是植物奶難以望其項背的。 

 

而以牛乳的另一項重要營養成分「蛋白質」來說,劉珍芳說明:「一般而言,動物性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在量跟質上都比植物性來得好。」牛奶的蛋白質不只含量比植物奶高,更是組成較完整、易於人體吸收的「優良蛋白質」。但在植物性蛋白質中,僅有大豆的蛋白質屬於「優良蛋白質」,其他植物性蛋白質因為組成較不完整,需要多種不同植物互相配合才能讓人體利用,因此若是以補充蛋白質的角度來說,最好要多搭配不同的植物奶,不要只選擇單一品項。「因為它們(植物性蛋白質)彼此都少了1、2種氨基酸,但把它們加在一起就可以互補。」劉珍芳強調。 

 

整體來說,動物奶與植物奶的營養價值其實是不同的,植物奶的優點在於含膳食纖維且膽固醇及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但牛乳的蛋白質、鈣質,乃至於維生素A、B群的含量都高於植物奶,因此就營養價值來看,兩者是沒辦法完全互相取代的。這從衛福部的「健康食品」認證中也可看出,獲得認證的植物奶是具有「調節血脂功效」,而獲得認證的牛乳則是具有「骨質保健」的功能。 

 

劉珍芳補充說明,「均衡還是最重要,如果能夠均衡吃到六大類食物(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就代表可以吃到六大類的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維生素、礦物質),那就『六六大順』了。」

 

但因鮮乳的碳足跡比起植物奶高出許多,以環保署公布的「碳標籤產品資訊」為例,生產每公升鮮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豆漿的6.74倍,而在原料取得階段(含產品原料及包材等的製造、運輸及相關廢棄物處理等過程),鮮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比豆漿高出12.33倍。較注重環境保護的民眾可能會因此而拒絕乳品,但若不喝動物奶,就需要多加注意鈣質、蛋白質及維生素B2的攝取,必要時可以考慮使用營養補充劑。

 

 

 

 

 

 

 

轉載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