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病人問我說,他上網查到有醫師強調改善腸道健康的療法,可以治療憂鬱症,值得嘗試嗎?
我認真地回答他,腸道有一套複雜的神經系統,跟大腦以及自律神經系統密切連結。而腸道的細菌在人的一生扮演重要角色,所以你查到的資訊,並不是沒有根據。問題在於,這些概念在醫學界還在實驗階段,所以健保不給付,只能自費醫療。你要衡量自己的經濟能力,如果負擔得起,服用類似益生菌或一些健康食品,通常多吃也沒什麼副作用,倒是可以嘗試。
目前還沒有明確證據證明,服用什麼食品就可以改善腸道細菌生態、然後改善憂鬱症。事實上不同族群、不同出生地的人類,腸道的細菌可能就有很大差異。以現在的人類知識,還無法分辨怎樣的腸道細菌分布、種類、比率叫做「最好」。而憂鬱症成因又很複雜,所以靠改善腸道細菌,對憂鬱症的療效,應該是比藥物差吧?
但也很有可能,有一部分憂鬱症病人,在嘗試改善腸道的生態圈後,心情恢復得更快。有越來越多研究認為,嚴重的憂鬱症可能是大腦的「發炎」反應,而腸道細菌會影響腸道的「滲透率」,若讓一些「壞東西」容易透過腸道進入血液循環,可能會惡化大腦的發炎反應。
只是,由於很難控制變項(每個人的腸道生態圈差異太大),目前還沒有大規模、證據力足夠的研究,能明確告訴我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可能讓我們的腸道細菌「更好」,可能連什麼叫「更好」都很難定義吧。也許哪天還真的會有「吃大便」療法跑出來,藉由吃別人大便引入「好的細菌」。這可能還需要許許多多的研究來找出有效的治療模式。
就目前一些前驅研究顯示,腸道健康對每個人的人生有莫大影響,但或許有一些是你已經難以改變。懷孕、生產階段來自母親的腸道細菌,是你人生第一批、也是最重要的腸道菌叢,如果母親的腸道細菌不健康,子女在人生初始階段發展就跟著不順。而童年早期的壓力,也會影響腸道細菌的發展,跟日後的自體免疫、代謝、腸胃與大腦疾病息息相關。甚至也有學者認為,智力發展與老人失智症,也會受到腸道細菌影響。
要怎麼讓自己的腸道細菌「好一點」呢?其實還是那一套:適度運動,避免「西式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健康的穀類、魚油、高纖維飲食,有些益生菌可能有幫助。人體的複雜就像個小宇宙,即使科技進步,現在也還是以管窺天。相關資訊很多,而且越來越多,重要的是,請不要過度焦慮。影響人健康與壽命的原因很多,就算你很努力調整飲食,影響的可能也只有5%不到。適可而止,盡力就好。
本文摘自:良醫健康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