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魚類怎麼吃?

在魚類的選擇上,除了魚肉本身的營養價值,還要注意生態的維護,和避免攝取到過多的重金屬。

如果為了攝取ω3脂肪酸而選擇大型魚,例如鮪魚或鱈魚,因為它們位於食物鏈的末端,

所以會逐層累積重金屬當中的甲基汞和鎘,尤其不適合小孩、孕婦以及哺餵母乳中的媽媽食用。

因此在眾多魚類當中,目前筆者認為最理想的選擇是小型魚,可選擇的有小型野生鮭魚、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等等,這幾樣能交替著吃,以多種魚種來分攤風險,是最好不過了。

另外,盡量不要吃魚的內臟、魚卵、或魚皮,因為魚類從環境當中得到的多氯聯苯會儲存在這些地方,吃太多會造成人體在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上的損害。
 

為什麼不要太常吃魩仔魚?

根據筆者在臉書社團的調查,有30.5%寶寶第一次開葷的食物是魩仔魚,僅次於雞胸肉的39.8%,可見魩仔魚在小孩飲食中的普遍程度。

不過魩仔魚常有過量鹽分和漂白劑,建議可以其他魚種代替。

魩仔魚是鯷科及鯡科的仔稚魚,統稱為魩鱙,臺灣所捕獲的種類主要則是以刺公鯷、異葉公鯷及日本鯷為主,並非為所有魚類的魚苗,

這種魚大約一年生,最大成魚也差不多就是4公分多,不會再長大了。

魩仔魚原始是透明色撈起來會在船上煮熟避免劣變,因此會變成白色,

在每年5~9月的時禁止捕撈,尤其是6月,因為此時捕撈會撈到其他種類的魚苗。

為了避免影響生態,所以政府會管控總量,不致影響生態。購買時應避免顏色過於白的魩仔魚。

因此,魩仔魚當作寶寶的入門食物無可厚非,亦可用其他食材來取代輪替會更好,如鯛魚、鱸魚

 

 

轉載良醫健康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魩仔魚 攝取
    全站熱搜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