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ipic_17961491_20141031193356471000  

天氣驟寒,人人瘋進補,好像非吃羊肉爐、薑母鴨不可。但是,中醫師陳潮宗提醒,進補需依不同體質做調整,中醫將人體體質大略分為5種,包括:氣虛者、血虛者、陰虛者、陽虛者、燥熱者,根據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食物來進補,才是最上策!在進補期間,還要嚴格控制食用量,避免出現補過頭的情況。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開業中醫師陳潮宗指出,冬天進補屬於溫補法,即是用溫性藥材進補,吃後會感到身體溫熱,適合體質虛寒的人,但體質燥熱者則不宜服用,因容易有上火的情形,尤其是有慢性疾病者如痛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進補前最好先諮詢中醫師再進行。

 進補4大禁忌 應見好就收 

1.身體不虛不要補:

身體健康進補要格外小心,主要是對健康沒有加分效果,猶如是叫一個氣血調和、身強體壯的人來進補,就好像在一件漂亮的衣服上貼補釘一般,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2.陰陽不合不要補:

陽虛體質卻誤用當歸、枸杞、生地黃等補陰藥,則陽氣更虛,陰虛體質而誤用高麗參、肉桂、鹿茸等補陽藥,則陰更虛,且虛火更大。陰陽不合而硬補,就像破東牆補西牆一般,不只白費心機,反而弄巧成拙。

3.外感未解不要補:

常看到有人感冒未癒,自覺身體虛弱,急著吃補藥,結果進補後反而出現咽喉緊、胸口悶,痰黃稠難出等更不舒服的症狀,這就是犯了中醫所謂《閉門留寇》的大忌。也是一般民眾常犯的毛病。

4.上火者不要久補:

門診常見患者自行進補,不知節制,「補過了頭」反而造成「上火」或「傷津耗血」的副作用。建議請掌握一個原則:「見效則止,見好就收」,這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陳潮宗中醫師強調,冬天氣虛血弱、體質寒冷,如四肢冰冷、倦怠乏力、腸胃冷痛、肢節酸痛、容易感冒的人,以「十全大補湯」中藥膳最為常見,但進補藥膳仍應依天候變化與本身的體質、健康狀況選取最適宜的配方,才能達到效果。

 進補分5體質 氣血陽虛熱 

1.氣虛者:容易有精神不振、易感冒、面色蒼白、易疲倦、四肢無力、說話短氣懶言、食慾差、聲音低微、容易出汗、頭暈等現象,可食用黃耆、黨參、白朮、大棗一類補氣藥。

2.血虛者:面色不華、唇淡、指甲蒼白、頭暈心悸、神疲氣短、心悸失眠、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症狀,宜食用熟地、白芍、當歸、龍眼肉等補血藥。

3.陰虛者:口乾咽燥、心煩焦躁、遺精盜汗、腰酸疲乏、手足心熱、面紅、眩暈、耳鳴、睡眠不安、身體消瘦、兩眼乾澀、失眠多夢等現象,可食用生地、麥冬、玉竹、枸杞子等藥材滋陰潤燥。

4.陽虛者: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痛無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等現象,可常用有乾薑、肉桂、補骨脂、肉蓯蓉等補陽藥。

5.燥熱者:從中醫來看,可分為虛熱、實熱,這類的體質比較不適合自行冬天進補,如薑母鴨、羊肉爐等,因容易造成上火的現象,如火氣大、口苦咽乾、嘴巴破、睡不著等症狀,如果在冬天需進補的話,比較適合涼補。涼補指性寒涼的食物來進補,能調和體內虛陽微升所導致的燥火,有降火解熱,涼補藥材包含薏仁、西洋參、玉竹、百合、茯苓、麥門冬等。

【中醫師提醒】

進補前,必須詢問中醫師後再進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別忘記,正確的進補觀念是要依個人體質調理,因此不論是單純進補藥湯,或是加入食材熬煮成藥膳湯底,建議找中醫師選對的藥材進補,才能達到冬天健康養生效果。

文章出處:華人健康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care 的頭像
    Anncare

    Anncare健康充電站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