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資訊 (13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7546641_xxl  

嬰幼兒

春/嬰幼兒從室內轉移到室外,活動量增加。此時對於鈣的需求量也增多,食譜要以含鈣豐富的食物為主,如肉骨頭黃豆湯、海帶、牛奶、紫菜蝦皮湯等。而且要補充足夠熱量、優質蛋白來滿足嬰幼兒生長發育和活動的需要。

夏/炎炎夏日,通常嬰幼兒食欲欠佳,活動和睡眠相對來說都會減少,所以飲食以形式多樣、品種豐富、色彩鮮豔為佳。多吃清淡食物,不要太油膩,利用食物的色、香、味、形來刺激食欲。平時可以多吃有清熱消暑、解毒功效的蔬果,如冬瓜、番茄、西瓜等。

秋/天氣乾燥,容易出現口唇乾裂、鼻腔乾燥易出血、便祕、內熱偏重等症狀,可多吃生津潤肺的食物,如白蘿蔔、山藥、藕、鴨肉、百合等。

冬/天氣寒冷,嬰幼兒的自身熱量消耗較多,易產生飢餓感,所以要多補充熱量。可以在飲食中適量添加一些高熱量、高蛋白的食物,菜肴味道不妨做得濃郁一些以促進食欲。還可吃有健脾補血作用的紅豆、黑木耳、蓮心、紅棗等。

孕婦

春/應減酸增甘、健脾壯陽,多吃清淡食物,增加蔬果與適當蛋白質、鈣、鎂、鐵和維生素B群。早上起床可以喝一杯白開水,幫助清理腸道,同時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要多吃養陰潤燥的食物和新鮮蔬菜,如韭菜等,可以改善孕早期的孕吐反應。

夏/飲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每天最好能夠進食四餐,且間隔不要過長。如果因為天氣炎熱而導致胃口欠佳,可以多吃精細、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或新鮮蔬果。如果食欲很好,總是有飢餓感,不妨在兩餐之間多加一個白煮蛋,絕對不要吃糖果、糕點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除此之外,要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忌食油膩辛辣、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吃含鈣食物,如魚、海藻類、牛奶和乳製品。也要多吃含鐵食物以補血,如瘦肉、貝類、豆製品、菠菜、芹菜、胡蘿蔔、海帶等。

秋/一般到秋季食量都會偏大,稍微不注意就會吃太多。有妊娠高血壓症候群的孕婦要均衡飲食,控制食量,少吃油膩。可以適當吃潤燥、降壓的食物,如富含鉀離子的蔬果,可在降壓同時達到補中益氣、生津潤燥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選擇營養豐富且有降壓作用的食物,如山藥、銀耳、百合、蓮子等。

冬/由於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大,對孕婦和胎兒健康十分不利,所以此時增加營養、提高免疫力對準媽媽和胎兒來說尤為重要。要多吃新鮮、多樣化的食物,攝取足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維生素,要葷素搭配、粗細糧結合,不能偏食挑食,只有全面的營養,才有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更年期女性

春/注意營養均衡,不要挑食偏食,少吃高熱量,切忌暴飲暴食。可以在增加蛋白質的同時,適當增加蔬果,既可補充維生素,也能防止便祕。口味重和過於油膩的食物對健康十分不利,食物過鹹也會引起高血壓和浮腫。

夏/應多吃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雞蛋、魚類及豆製品。飲食宜清淡少鹽,以免增加心臟負擔,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壓升高。平時多吃新鮮蔬果,尤其是小白菜、芹菜、山楂等富含胡蘿蔔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的食物。

秋/更年期的女性生理上會產生一系列變化,如骨質疏鬆、新陳代謝改變、生殖器官和骨盆組織萎縮等。此時飲食要以補腎為主,並注意養心健脾。少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控制脂肪攝取,多吃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以及蔬果等清淡食物,多喝水。

冬/可藉食欲增加的時機調整飲食結構,平時飲食要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不偏食挑食,做到飲食不甜、不鹹、不膩,定時進餐,少吃油膩燻製品。平時多補充奶類和豆製品,確保攝取蛋白質和鈣質。最好每天能吃500克的蔬果,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物。

老年人

春/飲食需要特別照顧,宜少量多餐,平時可以吃些小點心補充營養。以豆製品替代動物蛋白質,蔬菜要加入主食一起烹調,以利身體吸收。為了方便老年人咀嚼,要挑選質地較柔軟的蔬果,如香蕉、西瓜、木瓜、芒果、奇異果。除此之外,還要限制油脂攝取,烹調時盡量少放鹽、醬油、味精等調味品,不要辛辣。白天補充充足水分,每天都要服用綜合維他命。

夏/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疲乏無力、心煩氣躁等症狀。所以主食要粗細糧搭配、品種多樣化,以便在補充熱量時,也攝取到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可適當吃鴨肉等平涼性肉類、蛋類、牛奶和豆製品來補充鈣質;蔬菜食用量一定要大,才能補充所需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有效降血壓、血脂、血糖。夏季要少吃水果,建議每天不要超過150克。平時飲食要少鹽少油,以免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秋/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要少辛增酸。可多吃芝麻、核桃、糯米、甘蔗、蜂蜜等滋陰潤肺、養血的食物,少吃蔥、薑、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胃弱的老人可在早晨喝粥來益骨生津。根據秋季特點,適當服用一些維他命製劑,或滋陰益氣的中藥,如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

冬/很多老年人會受寒冷氣溫影響,導致生理和食欲出現變化。因此冬季飲食一定確保充分的營養和熱量,可以吃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補充維生素。以清淡飲食、粗細糧搭配為主,並配合蔬果。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11210702070[M大動(橫式)]  


很多人喜歡喝豆漿,其營養價值非常高,富含蛋白質和、磷、鐵、鋅等幾十種礦物質以及維他命A、維他命B等多種維生素。此外,豆漿不含乳糖,對於乳糖不耐症的人士不會產生副作用,也是價廉物美的蛋白質來源。但是,有些人喝豆漿會感覺不舒服,以下歸納出5個避免不適的小秘訣。

1. 易反胃的人別喝
豆漿性平而滑利,若平常有胃寒,飲後有發悶、反胃、噯氣及吞酸的人,脾虛易腹瀉或腹脹的人,以及夜間頻尿或遺精腎虧的人,均不宜喝豆漿。

2. 不能與藥物同飲
有些藥物會破壞豆漿裡的營養成分,像四環素或紅黴素等抗生素藥物。

3. 飲量不宜過多
豆漿一次喝太多容易引發過食性蛋白質消化不良症,並出現腹脹或腹瀉等不適症狀。

4. 不宜空腹喝
空腹喝豆漿,豆漿裡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化成熱量而被消耗掉。因此,喝豆漿時,不妨搭配蛋糕、麵包或饅頭等澱粉類食物,豆漿中的蛋白質在澱粉作用下,才能與胃酸充分酵解,使營養更容易吸收。

5. 忌用保溫瓶儲放豆漿
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以豆漿作為養料,保溫瓶內的細菌會大量繁殖,經過3~4小時就會使豆漿酸敗變質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IL05145  

酸酸甜甜的草莓,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真是欲罷不能。草莓雖然小小一顆,但營養價值卻高得驚人。

日本知名美體健康網站FYTTE專欄作家EKO表示,草莓中有可以幫助減重、消除便秘、美容美體的營養成分,只要吃一顆就可以獲得充足營養!剛好草莓的盛產季即將到來,有空時逛個超市替自己買個健康吧!

 果膠,抑制血糖快速上升!

草莓中富含果膠這種食物纖維。果膠可以抑制血糖值快速上升,降低膽固醇量,適合減重中食用。另外果膠也可以促進腸內益菌增加,改善便祕,讓身體一身輕!

 維生素C,美體美肌!

一天必要維生素C攝取量為100毫克,而100克草莓的維生素C含量約有80毫克,所以一天只要吃5~6顆的草莓,就達到一天所需維生素C攝取量。維生素C也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改善乾燥肌膚。

 鈣,消除水腫!

草莓中的鈣,具有排出體內多餘鹽分、消解水腫的作用。另外草莓中含有鞣花酸、花色素苷這兩種抗氧化成分的多酚,它們可以去除體內活性氧類,預防老化。

 如何清洗 

草莓因為容易有病蟲害及損傷,不少果農種植時會使用許多農藥,因此,如何清洗草莓將農藥去除就變得很重要了,以下是清洗草莓的重點:

1.吃前再洗。
2.連著蒂一起洗,可以預防草莓的維生素C流失。
3.草莓表面易殘留農藥,放入盆中用清水沖洗約5分鐘。

文章出處:早安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8279899_20120406144926793000  

冬季盛產的橘子一身是寶,別傻傻地只吃果肉,卻把更有保健作用的橘子核、橘子皮和橘絡給扔進垃圾桶了!中醫師表示,這些被丟棄的橘子廢物,只要經過適當處理,不僅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理氣化痰和消脂軟便,甚至可幫女性暢通乳腺,預防乳房纖維囊腫。

 養生橘物1/橘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橘瓤外白色的筋絡被稱之「橘絡」,中醫認為橘絡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之功,不僅是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療佳品,對久咳引起的胸脅疼痛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橘絡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能使血管保持正常的彈性和緻密性,減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滲透性,可防止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溢血和中風,預防糖尿病人發生視網膜出血。此外,橘絡富含纖維,對於促進腸胃蠕動和促進排便也有不錯的裨益。所以,下次吃橘子時,可別把橘絡剝得太乾淨,連同果肉一起吃下去吧!

 養生橘物2/橘子核 

另一個常被當廢物丟棄的橘物是橘子核。其實,常被人用來練習「嘴上吐功」的橘子種子,中醫具有理氣散結、止痛,以及改善疝氣、睾丸腫痛、乳癰、腰痛等疾病症狀的作用。不過,使用前要經過炮製,先洗淨曬乾,用鹽水拌勻,再以文火炒至微黃色,且有香氣為準,然後再曬乾,使用時搗碎。炮製的橘子核可在中藥行購得。

臨床多用橘子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治療老人疝氣、乳房纖維囊腫和乳腺炎等疾病。周宗翰中醫師表示,產婦分娩後常有乳房脹奶引發乳腺炎的情況,雖然產婦不可直接服用橘子核,但將橘子仁碾成細末,以25%酒精調濕,均勻鋪於紗布上,外用敷於炎症處,可以緩解乳腺炎急性發作的疼痛與發炎症狀。

一般女性則可適量橘子核搭配陳皮和山楂,泡煮成茶飲,1天1杯,對暢通乳腺、預防乳房纖維囊腫,也有不錯的保健效果。

【橘籽散腫消積茶】

  • 材料:橘子核2錢、陳皮2錢、山楂3錢。

  • 作法:將上述材料放入約700c.c.沸水,燜10分鐘後放涼,加入適量紅糖調味,1天喝1次即可。

  • 說明:陳皮化痰助消化,山楂有軟堅散結的效果,配合橘子核可通乳腺。

 養生橘物3/橘子皮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吃橘子也別亂扔橘子皮!中藥材陳皮其實就是新鮮橘皮經晾乾炮製而成,陳皮具有理氣、健胃和化痰的作用,而鮮橘皮因所含雜質和揮發油成分較多,需充分洗淨和曬乾再使用。

周宗翰中醫師建議,將橘子皮洗淨曬乾,取適量橘皮與一片薑,放入約500c.c.的沸水,燜1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就是一個很健康的「橘皮薑茶」,對於水腫和循環不好的人多有幫助。

橘皮薑茶有行氣化瘀、通體舒暢的功效,煮熟後,橘皮中的抗氧化效果可以排除身體廢物,達到腸胃保健效果;而生薑對虛寒型體質可以達到溫陽祛寒、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內臟機能的作用,生薑皮則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也可促進消化、排出宿便、理氣化痰和消除腹部脂肪。

文章出處: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6400131_20140909141506435000  

全聯福利中心總裁徐重仁日前預測,有機恐怕是下一波食安風暴,引發有機界一陣譁然。

6個關鍵問題,認識真有機。

 Q:有機=農藥零檢出?

台灣的有機農業以農藥殘留「零檢出」為規範,是全世界最嚴,但許多專家都質疑,零檢出真是有機的核心價值嗎?

有機不可能零檢出推動有機農業多年的台灣大學園藝系名譽教授鄭正勇說得斬釘截鐵。他指出,隨著地球轉動,不可能阻擋空氣汙染飄散各地,加上科技日益精進,檢驗極限值愈來愈小,要求零檢出等於是拿放大鏡檢視所有產品,儘管農民再怎麼努力,也可能因為環境汙染背景值而前功盡棄,反而讓有心農民卻步,不利於有機農業的推動。

更且回到有機初衷,農委會的定義是:「有機農業是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也就是說,有機是兼顧環保、生態永續、及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並非只一味追求農產品本身的潔淨。

即便是土地廣大、設置隔離帶比較容易的美國,仍然不敢訂下零檢出的政策,而訂出「有機農業農藥殘留量為安全值的5%」的規範,鄭正勇認為,這才是符合現實可行的做法,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也承諾在半年內檢討有機農產品農藥殘留零檢出的做法是否合理。


 Q:有機蔬果真的比較醜嗎?

由於不可噴灑化學農藥,有機蔬果以往給人的印象總是蟲孔多、賣相差,但隨著生物科技的進步,有機農民除了以最耗力費時的人工除蟲之外,還可用生物技法防治蟲害,因此,現今的有機蔬菜不能以蟲孔多寡作為標準。

不過,因為不使用化學肥料,運送過程也不以化學物質保持外表亮麗,因此有機蔬果的個頭通常較慣行農法的農產品來得小,儘管看來不起眼,滋味卻較飽滿扎實。


 Q:有機食物比較營養?

有機農產品是否保有較多營養素,這個問題眾說紛紜。

美國史丹福大學綜合40年來237項比較有機和慣行農法所生產蔬果營養價值的研究做分析,結果認為,儘管有機食物價格昂貴,營養成分卻沒有比較高。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有不同看法,他指出,2008~2014年間,類似的統合分析報告至少有9篇,當中都提到慣行農法的食物含不好成分較多,其中少數分析到畜產品的研究中同樣指出,慣行肉品有較多抗生素菌。

在有益健康成分的分析,其中6篇的結論直指有機食品有益成分較多,另3篇的結論雖未直接高舉有機的好處,但文內指出,有機食物的總酚類化合物、磷含量都顯著較高,肉品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 3也顯著較高,維生素A、C略高。

因此郭華仁歸納,有機食物所含的不好物質如農藥、抗生素、硝酸鹽較少,部分有益健康的物質較多,顯示吃有機確實對維持身體健康有益。


 Q:有機、無毒、自然農法有何不同?

現代人注重養生,選購農產品時卻常被有機、無毒、天然等詞彙混淆,不知該如何分辨當中差異。

「有機」是法定名詞,除了做到不灑農藥、不施化肥、不用抗生素、不破壞生態等生產過程之外,還須經過驗證單位的認證,依法標示,才能算是合格的有機產品。

「無毒」則範圍較廣,原則上仍應比照有機栽培方法,生產沒有化學藥劑殘留的農漁畜產業,但由於未經驗證單位認證,因此沒有標章。

「自然農法」則有許多派別,例如秀明農法、KKF農法、BD農法等,共同原則是採用大自然法則耕種,包括順應節令、不施化肥、以大自然相生相剋的方式減低病蟲害、不用除草劑等方式,促使土地恢復原有活性。與有機農法最大不同的是,有機農業可施有機肥,但自然農法實踐者連有機肥都不用。


 Q:如何買到真有機?有機、產銷履歷、吉園圃標章有何不同?

有機:經驗證通過的國產有機農產品,產品上應有CAS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與驗證機構標章,進口產品則需經審查合格及標示有機標示同意文件字號。
散裝有機農產品則要在陳列販賣的地方以告示牌標示品名及原產地,並且在明顯的地方展示這項有機農產品的驗證證書影本。

產銷履歷:主要訴求「生產者資訊透明」。驗證機構到各農場輔導農民生產符合規範的農產品並抽驗,詳實記錄每批農產品的生產及檢驗過程,以降低偽造履歷資料的可能性,並控管生產過程中所有可能傷害環境、人體健康的因素,以保障消費者安全食用的權益。

農產品包裝上印有產銷履歷追溯號碼,消費者可在「台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查詢,就可看到生產者、驗證單位、用藥內容與期間,以及採收日期等資訊。

吉園圃:「台灣安全蔬果標章」,要求農民依照規定,生產符合食用安全的安心蔬果,生產過程合理使用政府規定可用的各式農藥及肥料,並遵守用藥安全採收的原則。


 Q:有機蔬菜無農藥殘留,因此生吃最好?

儘管有機蔬菜較無農藥殘留的疑慮,但生食仍有寄生蟲污染的風險。

食材達人朱慧芳就提倡以清炒或汆燙蔬菜替代生吃清蔬,同樣保留足夠的營養素,又能降低大自然蟲卵及細菌風險。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9885883_20140607165306264000  

經過一夜的空腹後,清晨時人體的血糖含量已經比較低了,如果不能及時得到補充,人就會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也會降低。而且如果不吃早餐,中午就難免暴飲暴食。

早上不讓脾胃工作,中午又塞給它們一堆,這會讓脾胃「吃不消」,最後它們就不好好工作了,會生病,最終結果是導致「肥胖」。如果長期不吃早餐,人還容易衰老。

  • 早餐最佳時間:7:00~8:00 

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的消化器官卻沒閒著,它們仍然在消化晚餐存留在胃腸道中的食物,一直到淩晨才開始休息。因此,如果早餐吃得太早,就會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早上7點左右起床後的20~30分鐘吃早餐最合適,這時候,全身的器官都醒了,胃口也有了,吃飯就感覺香了。

  • 早餐食物要多樣 

從食物搭配的角度來說,早餐應該有穀類、豆製品類、奶類、蛋類、肉類、蔬菜、水果等,只有做到全方位搭配,才能保證營養的均衡和吸收。

早餐的首選是燕麥片或穀片等以五穀為主的食物,然後是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麵粉類食物,豆製品以及胡蘿蔔、柑橘等蔬果,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比如瘦肉、蛋類、豆類及魚類。

一般人習慣吃雞蛋來補充蛋白質,其實也可以少量吃些瘦肉。只有食物多樣化,營養攝取和吸收才最容易達到均衡狀態。一般原則就是主副相輔、乾濕平衡、葷素搭配。

 • 早餐禁忌 

早晨,脾臟比較困頓呆滯,會使人胃口不開或者沒食慾,所以不宜吃油膩、煎炸、乾硬以及刺激性食物,否則容易消化不良。

 

 推薦6種早餐明星食物 

1)燕麥(穀物中的全能冠軍)

• 增智健骨, 防止貧血、毛髮脫落。
• 間接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
• 抗氧化、維持肌膚彈性。
• 降脂減肥和緩解便秘。

2)牛奶(白色血液)

• 補鈣、強筋骨。
• 加快體內廢物代謝,有助於減肥。
• 保持皮膚光滑、細膩、白嫩,使頭髮烏黑、不脫落。

3)全麥麵包(粗纖維、好排毒)

• 有助於減肥。
• 預防腰酸背痛、癩皮病。
• 預防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
• 緩解便秘。

4)雞蛋(最家常的營養庫)

• 改善記憶力。
• 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修復肝臟。
•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 分解氧化人體內的致癌物質。

5)蘋果(排毒果)

• 消除皮膚的雀斑和黑斑。
• 有助於胃腸蠕動,清除體內垃圾,排出毒素。
• 保持皮膚光滑、細膩、白嫩,使頭髮烏黑、不脫落。
• 預防腫瘤和心臟病。

6)當季蔬菜(健康又安全)

• 是最安全、最健康的選擇。
• 利於吸收,防止便秘。
• 強壯兒童骨骼及智力發育。

文章出處: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9885883_20140926204512111000  

對於無肉不歡的民眾而言,每天所攝取的蛋白質來源,避不了紅肉、魚肉,但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發現植物性蛋質的攝取,在營養均衡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國健署特別將營養指南中的蛋白質方面,從過去的「蛋豆魚肉」改成「豆魚肉蛋」,也讓各種黃豆相關產品,如豆腐、豆漿等,成為營養食物的最佳首選。

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豆腐,不管是生鮮超市、傳統市場都可輕易取得,產品種類也多,有傳統豆腐、板豆腐、嫩豆腐、百頁豆腐等,都可依自己的喜好、口感做選擇,此外,若從營養角度來看,豆腐中除了含有黃豆的營養素外,還有零膽固醇、鈣含量豐富等好處,使豆腐也逐漸在減肥族群與素食族群間,颳起一陣流行旋風,但這看似營養價值高,熱量偏低的食材,卻有可能讓你在無形中掉入了發胖的陷阱。

 加工後的百頁豆腐 營養價值低

國泰健康管理李宜芳營養師表示,豆腐主要是由黃豆所製成,富含油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質營養素,且零膽固醇,可增加增加鈣質、吸收提供女性荷爾蒙來源等功效。

但現在市售的豆腐,在加工過程不僅會流失掉了原本黃豆該有的營養外,也會在製作過程中多了一些額外的添加物,尤其是百頁豆腐,因製作過程費時又好力,因此,有些業者就會選擇添加其他成分來降低成本,增加口感,進而使百頁豆腐的含油比例高、蛋白質含量低,膳食纖維少,甚至還會降低鈣含量。

 高油高鈉百頁豆腐 吃多恐有變胖風險

既然百頁豆腐經常被添加其他成分,那麼到底會添加哪些?對身體而言有無害處?業者為降低成本、增加口感,經常會添加凝固劑、防腐劑、油、鹽等,因此,民眾只要一不小心把防腐劑高、高油、高鹽的百頁豆腐吃下肚,肥胖等其他危害就會在不知覺中形成。

1)凝固劑

傳統在製作豆腐的過程中,會先將黃豆磨成汁,再添加硫酸鈣,助以凝固,所以,會使豆腐含鈣量增加,但現在市售的豆腐,大多都改用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如此一來就會降低鈣含量。

2)防腐劑

有些業者會為延長百頁豆腐的保存期限,進而添加苯甲酸、已二烯酸等防腐劑,但根據衛生局抽查標準指出,苯甲酸是不得在豆腐製品中檢驗出,雖然人體可在數小時後將它排出,但若攝取量就會刺激腸胃道,進而引發腸胃不適、肝臟傷害等;而已二烯酸雖然在食品中常見,但若是添加過量同樣也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3)高油、高鹽

百頁豆腐雖含有豐富營養,但市面上的大多都會在製作過程中添加沙拉油、鹽份等,因此就會使它含油比例高,進而造成熱量、鈉含量大幅增加。

 購買須多留意 以免買到添加物多的產品

營養師提醒,雖然蛋白質是人體的必需品,而黃豆類製品則是屬於較優質的蛋白質,但若在購買過程中,不仔細選擇的話,就可能會購買到添加物多的產品,不僅無法攝取道營養素,還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所以,民眾在購買時,仍須多留意成分及營養標示。

文章出處:優活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17961491_20141116183527303000  

海鮮營養豐富,但重金屬汙染、藥物殘留事件層出不窮,總讓人擔心受怕,過度捕撈也造成海洋生態浩劫,該怎麼選對安全又永續的海鮮?

海鮮的料理方式多元,滋味清爽鮮嫩,是老饕盛讚、營養專家也豎起拇指推薦有益健康的飲食選擇,台灣因著地利之便,海鮮種類繁多,各色各樣的魚貝蝦蟹總不難在餐桌上找到,不但如此,人們的嘴也愈來愈刁,愈是奇特少有的海鮮愈是位列「珍饈」,愈吸引人大快朵頤一番。

也難怪,即便屏東黑鮪魚不斷創下拍賣新高價,每年仍湧現摩肩擦踵人潮,搶著親嚐「一口300元」的滋味;還有,造訪墾丁時,海產店紛紛端出色彩豔麗、據說口感極佳的珊瑚礁魚,曾有調查指出,每年吃下肚的數量高達三萬公斤。不顧學者專家殷殷告誡大型海魚體內重金屬累積的食物安全疑慮,和生態學者痛心呼籲大肆捕掠導致數量銳減的議題,生態岌岌可危。

營養、食物安全、生態永續如同三條交錯糾葛的絲線,分秒牽動著消費者對於海鮮的理性選擇,每當站在魚販或賣場冷凍櫃前,你該怎麼抉擇?

「營養」觀點:海鮮是好食材 

海鮮除了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很高,有幾項主要好處。

多數海鮮的脂肪含量較肉類低,熱量較少。

優質蛋白質豐富。過去受傷時烹煮魚湯補身子,確實有科學依據。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魚肉中的蛋白質接近人體生理需要,人體吸收和可利用率最高,因此研究也發現,懷孕期間吃魚,當中的蛋白質可降低孩子發生過敏的機率。

魚油中富含EPA和DHA脂肪酸,可降低人體內的三酸甘油酯,並預防動脈硬化。丹麥研究也發現,孕婦吃魚可預防早產,且有助於孩子的智力和視力發展。

不過,部份海鮮仍有高膽固醇疑慮,例如小卷、烏賊、魷魚、明蝦等,膽固醇含量都不低,高脂症患者仍須注意。

至於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更要注意海鮮的普林值,包括虱目魚、白鯧、吳郭魚、白帶魚、小管、蛤蠣、牡蠣、干貝等食材,普林值較高,已有痛風症狀的人更要少吃。

 「生態」觀點:吃小不吃大, 選擇永續海鮮 

漁業捕撈技法日益精進,海中生物被一網打盡,加上污染和沿海棲地破壞,近年來海洋生物滅種速度倍增。國外研究,九成高級掠食者(食物鏈上層大型魚種)已被人類捕捉一空,甚至有學者警告,2048年是海洋末日。

人們將「海洋」簡化為「海鮮」,為了滿足眼前的口腹之慾,不只大魚捕撈殆盡,連小魚也被大量捉來製成魚粉或飼料,供應養殖所需。有鑑於此,海洋管理委員會(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評估全球各地捕撈漁業並給予認證,是目前最可靠的海鮮選購參考。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瑪(Wal-Mart)也起而響應,今年起只販售經海洋管理委員會所認證符合保育的魚類,為生態盡一分力。

不過,海洋管理委員會很難評估到世界每個角落,因此各國陸續制定在地規範,目前已有英、美、芬蘭、南非、香港等19國訂出本土「海鮮指南」,台灣版則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編撰,預計11月底就會公布完整名單,並印發手冊供民眾參考。

對消費者來說,如何選擇永續海鮮?邵廣昭提醒,選購時可把握幾個原則:

 ● 吃小不吃大,「底食」原則:

選擇食物鏈底層、數量較多的小型魚,對於生態的衝擊較小,例如鯖魚(小型青花魚)、秋刀魚等少吃稀有魚種如野生石斑、野生烏魚及鯊魚。而沿海白鯧魚和曼波魚(翻車魚)的數量已愈來愈少,最好也避免食用。

● 多吃植物性飼料的養殖魚:

養殖漁業雖然可紓緩捕撈漁業對生態的緊繃,但葷食魚的飼料仍須由小魚磨碎而成,較不環保,例如養殖石斑、草蝦或海鱺。而素食魚以植物性蛋白質餵養,利於資源永續,如虱目魚、鯉魚、烏魚、九孔等葷食魚的飼料仍須由小魚磨碎而成,較不環保

 安全觀點:藥殘、污染, 唯賴檢驗把關  

藥物殘留和環境污染是水產品面臨的兩大安全問題。

環境污染使得海中生物體內蓄積砷、鎘、鉛、汞等重金屬。南華大學通識教學中心主任林明炤曾追蹤嘉義、台南一帶的地下水養殖、魚體砷濃度和居民健康情況,發現水中砷濃度超標,魚體也含砷,江守山認為,養殖區域遭污染,水產品絕對難以倖免,但政府卻無法制定更嚴格的標準,而多比照歐美的檢驗制度,「台灣人吃水產海鮮的頻率比內陸國家高很多,日積月累下來影響更大,」他強調。

藥殘則包括孔雀綠、氯黴素、硝基夫喃、磺胺劑及各種抗生素。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助理教授冉繁華指出,台灣地狹人稠,不可能做到全面改成生態養殖,因此法令規定15種合法抗生素和抑菌劑,各自有停藥期和殘留量標準,必須仰賴漁業單位上市前檢驗和衛生局處層層抽驗把關。

因此他多年來致力於推動TGAP產銷履歷認證,目前全國已有14項共652戶通過認證,在台北魚市、好市多、MATSUSEI等大型通路都能買到。

除了養殖端的污染或藥物殘留之外,運輸、販售時為了產品保存,魚販也可能額外加藥。把魚市場當自家後院逛的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負責人李嘉亮就觀察,早年各攤販都掛有塑膠繩,在海鮮上轉阿轉,用以驅趕蒼蠅,但他發現這個小道具近年來幾乎已不復見,因為「魚泡了甲醛保鮮,藥水味之濃,連蒼蠅都敬而遠之,」他搖頭說,有些魚外表看來完整,內臟卻已腐爛發臭,購買時一定要掰開來聞,如果沒異味再買。

購買市售魚鮮如何趨吉避凶?在超市通路可選購有CAS或TGAP產銷履歷的包裝水產品。在傳統市場就得各憑本事了。

● 鮮魚:眼睛清澈,鰓呈淡紅或暗紅色且無腥味,肉質有彈性,肚子沒有破裂或血水滲出,腹內無腥味或藥水味。

● 蝦類:最好選購急速冷凍的蝦子,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主任蔡永祥指出,可用手指觸摸,如果蝦體表面滑滑的,表示攤商可能以亞硫酸鹽漂白,最好少買。

● 螃蟹、貝類:蔡永祥認為,蟹、貝類最好買活的,因為死後鮮度迅速下降,體內累積組織胺易導致食物中毒。

 7種海鮮放心吃 

究竟怎麼吃?食物安全、環保和營養似乎很難「三全齊美」,幸好,綜合各方專家的建議,還是有些相對放心的海鮮可選擇。

1.鯖魚(小型青花魚)

近海野生魚種,是優良的Omega-3來源,產量大,魚齡短,並且是海洋中的次級消費者,體內不會累積有害物質。
不過江守山提醒,鯖魚運動量最大的魚,魚肉中有三分之一是血合肉,因此很易腐敗,捕撈後必須立刻冷凍才能保鮮。

2.秋刀魚

迴流寒帶魚,體內富含Omega-3,在生態系中屬於次級消費者,撈捕對生態無害。中普林食材,痛風患者食用時注意份量即可。

3.白帶魚

近海撈捕的白帶魚體色銀亮易辨認,有少許Omega-3,盛產期為6~11月。市場上也有遠洋撈捕的白帶,體色灰黑,比較便宜,但因長途冰鎮,肉質粗糙,內臟血水未除也影響魚肉風味。
特別應注意的是,魚皮銀粉含較多普林,有尿酸血症患者不可多吃,或請魚販先將魚皮刷洗掉。

4.透抽

野生撈捕,盛產期是8~11月,新鮮透抽只能賣兩天,如果沒有活的可買,最好選擇到港時再以超低溫冷凍保存,稱為「活凍」的透抽,品質和口感接近現流。

李嘉亮提醒,市場出售的透抽常以不明藥物保存,以延長販賣時間,可留意觸角尖端呈現小小彎鉤狀,就是用了藥,儘量避免購買。

此外,透抽內臟的膽固醇含量高,烹煮前必須先去除,才能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5.文蛤

養殖水產,屬於濾食性(以浮游生物為食物)動物,對於生態的影響最小。

文蛤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富含鐵質,也有牛磺酸,有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等效果,對於視力和肝臟都有保護作用。唯獨普林值高,尿酸偏高或痛風患者最好少吃。

江守山提醒,市場上文蛤常經過「酸洗」,將蛤殼上墨黑的泥沖洗掉,由於使用的是工業級硫酸,有食物安全上的疑慮,選購時可避開蛤殼特別光滑、金黃的產品。

6.沙丁魚

撈捕魚獲,數量龐大供應量充足,且為次級消費者,對生態影響較小。營養方面,沙丁魚富含Omega-3,常製成罐頭,對身體同樣有益。

7.吳郭魚

養殖魚類,餵食植物性蛋白質,對生態最無害,價格也便宜,被譽稱為「台灣鯛」,近年積極外銷。

李嘉亮提醒,吳郭魚適應環境能力強,因此選購時最好找大廠商或產地認證的魚獲,品質較有保證。

此外,虱目魚也多以素食養殖,可以列入名單。

 這些海鮮最好少吃 

以下列出的海產,大多不利生態永續,有的則是污染或藥殘危機較高,最好少吃。

X黑鮪魚

無庸置疑,無論是生態永續或食品安全角度,都不應食用。

生態方面,黑鮪魚在全球濫捕濫殺之下,已瀕臨絕種,即便是「養殖」黑鮪魚,也是從野生抓回幼魚續養,仍舊無法繁殖,且養出1公斤的魚肉需花費20公斤野生小魚,不符環保。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拯救黑鮪魚」行動,與連鎖超市和餐廳結盟,共同對各國政府施壓,要求政府更積極限制黑鮪魚的捕撈。

就食物安全觀點,吃黑鮪魚同樣不智,海洋受工業污染,黑鮪魚在食物鏈中屬於高級掠食者角色,體內囤積大量重金屬,其中以汞最為人熟知,尤以孕婦食用後危害胎兒中樞神經最嚴重,蔡永祥建議,孕婦、嬰幼兒應完全避免攝取鮪魚(含罐頭鮪魚),以免危害人體。同樣地,旗魚、鯊魚等大型魚類也盡量少吃。

X珊瑚礁魚

包括碟魚、粗皮鯛、金鱗魚、雀鯛、海鰻、鸚哥等魚種,在珊瑚礁附近自成生態區,但漁民不斷捕撈,嚴重破壞平衡,因此邵廣昭認為,珊瑚礁魚類應列入少吃名單。

X魩仔魚

魩仔魚不是單一魚種,而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人們一餐就吃掉百千條,不但剝奪牠們長成成魚的機會,也搶走食物鏈中其他魚類賴以為生的食物,等於將海洋的生機統統吃下肚。
因此,儘管魩仔魚是小魚、也能提供豐富的鈣質,但是必須列入拒吃名單。

X午仔魚、紅衫魚、石斑魚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例行抽驗市售養殖水產品的動物用藥,午仔魚、石斑和紅杉魚(又稱黃臘?、黃金鯧)上榜次數較高,通常被驗出的禁藥是孔雀綠和還原型孔雀綠,這種用於抑菌的藥物會傷害肝臟,並且會引發貧血、甲狀腺異常、腫瘤,及影響胎兒成長的風險。

冉繁華指出,午仔、紅杉都屬於體型扁平、鱗片很細緻的魚,因此較易感染體外寄生蟲,漁民尋求便宜的藥劑,於是違法使用孔雀綠殺蟲,民眾最好選擇有認證標章的產品,或至少向信任的魚販購買。

X金線魚

又稱紅姑魚,屬於野生捕撈魚種。李嘉亮指出,過去在台灣附近海域經常捉得到,但近年來數量大幅下滑,現在市面上的金線魚大多來自珠江口海域,也就是中國南海。當地有重金屬和有機性污染物超標的問題,且金線魚外面以甲醛防腐,「要分辨很簡單,你把魚煎一煎、一翻動,如果整塊魚皮和魚肉分離,那就代表魚皮已經變質,加甲醛機率很高,」李嘉亮說。

不把危險吃下肚、也不讓盤中的海味從此消失,蔡永祥主任說得直接:「均衡攝取吧!輪流購食養殖魚類、近海及遠洋魚類,分散風險,不要長時間過度攝取單一種海產。」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19299382_20140812185133405000  

你是否曾經因為減重吃盡苦頭?「蛋白質和澱粉要分開吃」、「晚上六點後不能吃東西」...為了體重計上的數字好看一點,即使是如此嚴格的規定也努力遵守。但美食作家馬克.彼得曼告訴你,減重其實不需要那麼辛苦。他公開自己4個月瘦下18公斤的「晚餐隨便吃」秘密法則,即使晚上不忌口,依然能輕鬆擁有健康的苗條身材。

在美國擁有廣大影響力的美食作家兼評論人馬克.彼得曼在《6PM後隨意吃》書中指出,長期嗜吃美食的他,曾經被醫師指出體重過重而有健康危機。在希望擁有無病的身體,又不想放棄最愛的美食情況下,他發明了「VB6飲食法則」(veganbefore 6pm),讓自己在美食與健康間有所兼顧。

VB6飲食法以「六點」為分界,在晚上六點前當個素食者,不食用任何蛋奶、肉製品,也不吃任何精製加工過的食物;而六點後則恢復自由之身,允許自己吃任何想吃的東西。馬克.彼得曼表示,現在許多食物的生產方式越來越機械化而忽略消費者的健康。

透過白天大量的食用蔬果,讓自己在減少吃入精緻食品同時,不知不覺也攝取足夠的蔬果分量,最後用晚餐時間滿足身體對於美食的渴求。不僅不須忍受長期節制的痛苦,還能夠盡情的享受美食。


他強調,VB6不是餓兩周瘦9公斤的快速減肥法,卻是能有效維護健康一生的飲食原則。若是能遵守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動物產品與加工產品及不吃垃圾食物三大原則,就能讓自己與食物建立起新的關係,打造更健康的身體。

馬克.彼得曼提出,VB6飲食法5大飲食法則,跟著以下步驟走,體重下降、健康提升都不再是難事。

原則一:多吃蔬菜水果

在晚上六點前盡可能的食用蔬果。蔬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與水分,即使吃很多也不用擔心發胖。蔬果的種類非常多元,可以透過嘗試新的食材與烹調方法,讓飲食變得更有樂趣。豆、穀、堅果類的卡路里密度與油量含量則較高,攝取時要留意分量。


原則二:減少動物產品

此為VB6的重要核心觀念。動物性產品中含有許多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而且卡路里密度也相當高,在現今社會中更有抗生素污染的疑慮。因此,減少動物性產品的攝取量,是預防慢性疾病的最佳方法。平時購買動物性產品時,可以購買減半份量的方法讓自己與家人減少攝取動物產品;而購買品質較佳的肉類,改變過去飲食,讓肉在餐飲中變成配角、佐料或零嘴,也是享受肉類的好方法。


原則三:拒絕垃圾食物

儘量讓自己完全不食用高度加工的食品,可以是否能辨別食材原貌來辨別。若是高度加工的食品,從外表便看不出其原本食材的樣貌。例如洋芋片便無法辨認是以何種食品製作。另外也要注意食品標籤,若食品原料欄上有過多種原料,則該種食物的加工情形也越嚴重。


原則四:多多親自下廚

只有自己下廚,才能有效戒掉不健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或脂肪,更能控管品質。將家中的用具備齊、放置新鮮食材在家中,並提前把備料處理好,就能大大提升自己下廚的動力。


原則五:學會選購食材

只要是天然、健康的食材,多花一些預算在常吃且喜歡或是偶爾吃但有些貴的食材上都是可以的。而選擇當季的新鮮蔬果,不僅養分多也很便宜,是聰明選購的方法。

資料來源:《6PM後隨意吃》馬克.彼得曼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V-42-009  

大家都知道多吃蔬菜水果對身體好,但多數人卻認為「蔬果必須削皮」,無論是蘋果、馬鈴薯、胡蘿蔔,一定要削去表皮,好像才能避免吃下表皮上的農藥。但美國費城的營養學家Katie Cavuto卻說,許多蔬果的表皮其實是不該削去的,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料理的時間及增添風味,最重要的是還可保留更多的營養成份。

維生素、胡蘿蔔素 別把這些營養都浪費了!

家庭主婦做菜時,常會不自覺的削掉蔬果的外皮,但果皮含有許多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植化素,包括豐富的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及膳食纖維,有些甚至比果肉還多,且果皮因為吸收光線能合成抗紫外線物質,所以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對消除自由基、抑制癌細胞;如:茄子皮上的花青素、蘋果皮的微生素C,這些果皮可都是具有抗癌效果。因此,營養學家也說,以下蔬果在料理時可別急著削皮,因為這些果皮可都是對身體有益的好法寶,只要清洗乾淨,都是可以好好食用。

1)馬鈴薯

一般人不管是馬鈴薯沙拉或者是烤馬鈴薯,大多會削皮,但是馬鈴薯有20%的營養成分都在表皮上,如維生素B和鉀元素及纖維質。

2)茄子

茄子的皮含有花青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抑制細胞損傷造成的衰老和疾病,而表皮上也有豐富的維生素B,所以建議吃茄子時不要去皮。

3)地瓜

許多人吃地瓜常會剝去外皮,但地瓜皮也是地瓜營養的關鍵之一,除了富有維生素 C、鉀和 β 胡蘿蔔素,同時也是纖維質、醣類物質的所在,可降膽固醇,增加飽足感。

4)黃瓜

然黃瓜皮有些粗糙且帶有苦味,但這暗綠的瓜皮卻有著能增強免疫力的抗氧化劑和微生素C,不僅有助排毒還能防止便秘;此外,黄瓜皮還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5)胡蘿蔔

很多人吃前喜歡把皮削去,殊不知這樣營養精華β-胡蘿蔔素就這樣被丟掉了。因為胡蘿蔔素主要存在於皮下,有著強大的抗氧化功效,可對抗老化及抗癌;且胡蘿蔔的表皮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可促進血紅素增加。

6)蘋果

蘋果果肉的好處多,但果皮的好處也不容小覷。蘋果皮裡有豐富的纖維質,可助消化促進排便。此外蘋果中有大量的維生素C、三萜類化合物是在果皮的部位,但許多人卻會削去這層皮,等於浪費了養顏美容抗老化、抗癌的好物質。

文章出處:優活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V-42-043  

蔬菜水果一定要洗過再吃,相信大家都知道,至於清洗的方法到底對還不對,恐怕不是每個人都有把握。有些人會在清水裡加鹽,有些人會用洗米水,有些人會用浸泡,又有些人會快洗,但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殘留的農藥?又有哪些清潔方法,根本就是錯誤的呢?

 有效去除農藥?先建立正確觀念 

想要知道如何清除農藥,就要先了解農藥的種類與屬性。一般噴灑在作物表面的農藥,稱為接觸性農藥,這種大部分會被陽光分解,或是被雨水給沖掉。另一種會經由植物氣孔、根部而吸收到整株作物的系統性農藥,這類的農藥大多可溶於
水。所以,換句話說,只要清洗的方法正確並且夠徹底,大部分殘留的農藥也就能順利去除。

【洗對了嗎?3大錯誤洗法快改正】

有些人洗蔬果會加鹽巴、有些人則會加小蘇打,還有些人會用洗蔬果的專用清潔劑來清洗,清洗的方法多得不勝枚舉,到底哪一種方法最有效?其實根據實驗證明,用流動的清水洗,對去除接觸性農藥的效果最好!有些人不放心,道聽途說的用錯方法,反而大大地提高風險,以下介紹的錯誤方法,千萬不要再用!

錯誤洗法1/加鹽
雖然鹽水可以讓蔬果上的蟲或卵掉落,但鹽巴會大大降低水的清潔能力,若鹽的濃度過高會形成滲透壓,會讓水中的農藥進入蔬果中,清洗不成反而會吃進更多的農藥殘留喔!

錯誤洗法2/使用完全浸泡法
很多人為了讓農藥水解,因此通常會直接把蔬果浸泡在水裡,而且一泡往往就是半小時以上。但這麼做,除了營養成分會快速流失外,能溶解的農藥更是有限,反而適得其反。

錯誤洗法3/用蔬果清潔劑
市售的蔬果清潔劑,很多都含有界面活性劑,通常會造成二次殘留的問題,所以使用後,還是要用大量的清水沖乾淨,才能避免吃進更多的毒素。

【農藥易殘留!3類NG蔬果大公開!】

根據統計,以下這些蔬果殘留的農藥最多,所以爸媽在選夠時最好能避免,以免有害健康。

第一類/非當季
一般來說,非當季的蔬果病蟲害,通常都會比較多,為了讓這些蔬果能生長得更順利,通常就會使用較多的農藥,才能有效對付病蟲害,讓蔬果能長得壯碩、肥厚。所以,要避免吃進過多農藥,只要跟著時節購買蔬果,就能買得安心,吃得健康。

第二類/搶收
會搶收通常是在颱風來臨之前。因為不論賣相或賣價都會比較好,但這麼做,就容易忽略是否在農藥用量的安全採收期,因此,會衍生出農藥殘留較多的可能。

第三類/具有高經濟價值
例如櫻桃、草莓這類的蔬果,在市場的價格特別好,所以在上市前,為了避免被蟲咬後賣相變差,甚至賣不到好價錢,所以特別容易使用較多的農藥來保持蔬果碩大肥美的外觀,而這類蔬果根據統計,被驗出較多農藥殘留的機率也比較大。

【謹記4秘訣!安心吃農藥不殘留】

到底我們該怎麼做,才能100%杜絕農藥入口?以下幾種方法跟著做,可以大大降低農藥的毒害,吃得更安心。

祕訣1/買回來的蔬果,不要馬上往冰箱堆
其實蔬果上的農藥殘留,會隨著溫度變高而逐步降低,所以一旦環境溫度愈高,所殘留的農藥就會揮發得愈快,所以放在室溫通風處2~3天,有助於與空氣中的氧結合,並完全揮發,讓農藥自然地代謝掉。像是包葉菜類,就可在常溫下存放幾天。

祕訣2/把握「清洗、流動、刷洗、切除」四大原則
清洗蔬果,要把握「清洗、流動、刷洗、切除」四大原則。買回來的蔬果一定要先清洗一遍,切除蒂頭、根部後,再以流動的清水沖洗約20分鐘,這時的水量可控制在水流呈現一直線,並讓水不斷流動,就可以將蔬果表面的農藥水解流出,取出後再刷洗,最後以清水沖洗一遍。

祕訣3 /煮菜前先汆燙一下,去除硝酸鹽
很多人不知道硝酸鹽除了存在於香腸、醃製肉品中,其實在許多市售的蔬果裡,也有八成以上含有過量的硝酸鹽。而蔬果之所以會有硝酸鹽,主要是因為種植的農友會在種植時使用氮肥,來增加產量,但如果使用過量或是日照不足,就會累積過多的硝酸鹽。
最簡易保險的方法,就是汆燙後再食用,如此不僅能去除農藥,連硝酸鹽、草酸鹽這些有害物質也能一併清潔溜溜。在加熱時,最好把鍋蓋打開,讓農藥隨著蒸氣有效揮發。

祕訣4/去皮水果,食用前記得先清洗乾淨
像是香蕉、橘子、柳丁、荔枝、奇異果、柚子、百香果這些需要去皮的水果,農藥大多殘留在表面,如果去除外皮,其實就會大大降低吃進農藥的機會。不過在去皮之前,記得先用清水洗淨,才能確保無虞。

文章出自: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17961491_20141031193356471000  

天氣驟寒,人人瘋進補,好像非吃羊肉爐、薑母鴨不可。但是,中醫師陳潮宗提醒,進補需依不同體質做調整,中醫將人體體質大略分為5種,包括:氣虛者、血虛者、陰虛者、陽虛者、燥熱者,根據不同的體質選擇不同的食物來進補,才是最上策!在進補期間,還要嚴格控制食用量,避免出現補過頭的情況。

台灣基層中醫師協會理事長、開業中醫師陳潮宗指出,冬天進補屬於溫補法,即是用溫性藥材進補,吃後會感到身體溫熱,適合體質虛寒的人,但體質燥熱者則不宜服用,因容易有上火的情形,尤其是有慢性疾病者如痛風、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進補前最好先諮詢中醫師再進行。

 進補4大禁忌 應見好就收 

1.身體不虛不要補:

身體健康進補要格外小心,主要是對健康沒有加分效果,猶如是叫一個氣血調和、身強體壯的人來進補,就好像在一件漂亮的衣服上貼補釘一般,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2.陰陽不合不要補:

陽虛體質卻誤用當歸、枸杞、生地黃等補陰藥,則陽氣更虛,陰虛體質而誤用高麗參、肉桂、鹿茸等補陽藥,則陰更虛,且虛火更大。陰陽不合而硬補,就像破東牆補西牆一般,不只白費心機,反而弄巧成拙。

3.外感未解不要補:

常看到有人感冒未癒,自覺身體虛弱,急著吃補藥,結果進補後反而出現咽喉緊、胸口悶,痰黃稠難出等更不舒服的症狀,這就是犯了中醫所謂《閉門留寇》的大忌。也是一般民眾常犯的毛病。

4.上火者不要久補:

門診常見患者自行進補,不知節制,「補過了頭」反而造成「上火」或「傷津耗血」的副作用。建議請掌握一個原則:「見效則止,見好就收」,這是比較安全的作法。

陳潮宗中醫師強調,冬天氣虛血弱、體質寒冷,如四肢冰冷、倦怠乏力、腸胃冷痛、肢節酸痛、容易感冒的人,以「十全大補湯」中藥膳最為常見,但進補藥膳仍應依天候變化與本身的體質、健康狀況選取最適宜的配方,才能達到效果。

 進補分5體質 氣血陽虛熱 

1.氣虛者:容易有精神不振、易感冒、面色蒼白、易疲倦、四肢無力、說話短氣懶言、食慾差、聲音低微、容易出汗、頭暈等現象,可食用黃耆、黨參、白朮、大棗一類補氣藥。

2.血虛者:面色不華、唇淡、指甲蒼白、頭暈心悸、神疲氣短、心悸失眠、皮膚乾燥、月經量少等症狀,宜食用熟地、白芍、當歸、龍眼肉等補血藥。

3.陰虛者:口乾咽燥、心煩焦躁、遺精盜汗、腰酸疲乏、手足心熱、面紅、眩暈、耳鳴、睡眠不安、身體消瘦、兩眼乾澀、失眠多夢等現象,可食用生地、麥冬、玉竹、枸杞子等藥材滋陰潤燥。

4.陽虛者:怕冷、四肢不溫、腰膝酸痛無力、精神不振、大便溏薄等現象,可常用有乾薑、肉桂、補骨脂、肉蓯蓉等補陽藥。

5.燥熱者:從中醫來看,可分為虛熱、實熱,這類的體質比較不適合自行冬天進補,如薑母鴨、羊肉爐等,因容易造成上火的現象,如火氣大、口苦咽乾、嘴巴破、睡不著等症狀,如果在冬天需進補的話,比較適合涼補。涼補指性寒涼的食物來進補,能調和體內虛陽微升所導致的燥火,有降火解熱,涼補藥材包含薏仁、西洋參、玉竹、百合、茯苓、麥門冬等。

【中醫師提醒】

進補前,必須詢問中醫師後再進行,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別忘記,正確的進補觀念是要依個人體質調理,因此不論是單純進補藥湯,或是加入食材熬煮成藥膳湯底,建議找中醫師選對的藥材進補,才能達到冬天健康養生效果。

文章出處: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13363494_20130804125237095000  

為什麼吃中藥不能配茶、吃白蘿蔔?水煎藥一定比科學中藥更有效?所有關於「吃中藥」的禁忌與迷思,一次解答。

朋友同事聚餐時,這樣的 對話你應該不陌生。
「喝喝看,這是最頂級的高山烏龍茶……」
「不行耶,我在吃中藥不能喝茶。」
「那來點紅蟳米糕吧!」
「中醫師說我不能吃螃蟹和糯米。」
「蘿蔔排骨湯這麼清淡總可以了吧?」
「我不能吃白蘿蔔,筍子也不行。」
「你到底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吃的?」

 比起西藥,吃中藥的規矩好像又更多了些。究竟該怎麼吃中藥才最有效?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藥劑部主任楊榮季表示,吃中藥要有效,可以分成3個層次,第一是要遇到好醫生,可以正確診斷辯證用藥;第二是藥師能用正確藥品調劑處方箋;第三則是患者本身必須遵照醫囑服藥及避開禁忌。

雖然中藥本身是天然物,不過中藥的活性成分複雜,寒熱屬性各有不同,一般中醫師開藥時,都會同時提醒患者該注意哪些飲食禁忌,如果不遵照醫囑亂服中藥或飲食不忌口,不但藥效無法充分發揮,甚至還可能對身體有害。

楊榮季說,服用中藥時若吃到禁忌食物,輕者無效,重者還可能會產生毒性,身體卻無法代謝。

中醫講究「藥食同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無論藥材、食材幾乎都會區分屬性,只要食物的強度夠、劑量大,就可能會具有藥性。

 最常見的5種禁忌食物

當你在服用中藥時,吃以下幾種食物應該特別注意:

▼白蘿蔔

‧不適合:正在服用溫補藥的人。

‧原因:白蘿蔔屬於「行氣化痰藥」,會消耗能量,因此不宜與補藥共服,容易降低療效。其他不適合的食物還有大白菜及竹筍等。

服用人參時最忌吃白蘿蔔。賴榮年說,白蘿蔔的種子又稱為「萊菔」,能理氣下氣,被中醫用來消腸胃脹氣,有時會在吃太補、氣壅滯時使用,所以不適合和補氣的人參一起吃,尤其是必須吃高麗參這類屬於紅參、偏溫補藥材的人,就代表患者已經是偏寒體質、需要用藥滋補,本身就不適合吃會耗氣的藥或是白蘿蔔這類食材。

至於竹筍,賴榮年則認為不必然完全不能吃,不過竹筍性偏寒,筋骨痠痛的人最好減少攝取竹筍等寒涼食物,以免讓身體循環代謝更弱。

「竹筍會招風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學院傳統醫學科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說,有些人吃竹筍會出現皮膚癢、類似感冒的症狀,因此中醫通常建議患者少吃竹筍,不過茭白筍並非竹筍類植物,可以放心吃。

▼辣椒

‧不適合:正在服寒性藥物的人。

‧原因:不分中西醫都認為,生病吃藥時飲食要清淡,儘量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哩、胡椒、辣椒、酒類等。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中藥組組長王鵬豪表示,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會增加熱象,因而抵銷清熱涼血藥物的療效。

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或者是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藥物,就不該再吃蔥蒜、辣椒、麻油雞、肉骨茶、薑母鴨或羊肉爐等辛辣熱燥油膩食物,以免影響原來中藥材的藥性。

▼冰

‧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正在服用溫熱性質中藥的人。

‧原因:中醫認為人體必須氣血調和才能正常運作,吃冰容易耗損脾胃機能。

賴榮年表示,在正常情況下,胃的酵素必須在適當體溫下才能有效運作,吃太多冰冷食物會讓胃的溫度下降,不利於酵素進行分解作用、五穀精華無法消化吸收,進而導致代謝不良。

尤其在需要服用溫熱性質的中藥治病時,更應該避免吃生冷瓜果及冰涼食物,否則藥物將無法充分發揮功效。

▼糯米

‧不適合:正在服健脾胃藥的人。

‧原因:豆類、肉類、糯米等食物比較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胃藥的人最好避免,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患康復。對於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負荷。

▼芒果

‧不適合:過敏或正在治療皮膚疾病的人。

‧原因:在中醫觀點裡,芒果屬於「發物」,也就是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吃芒果容易使病情發作。

而正在服藥治療皮膚疾病的患者,也應避免食用芒果、荔枝、花生、海產類等食物。

 服用中藥 溫開水最好

吃中藥時最好搭配溫開水。雖然有時候中醫師會視病患的體質或病情,特別交代要用熱服或冷服,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用溫開水服送中藥是最保險的。

如果是吃科學中藥,中醫師建議先把藥粉和溫開水混合後再喝,沾在杯子上的粉末殘渣應再用水沖一沖後喝乾淨;不建議把藥粉倒入口中再喝水,避免藥粉在食道中沾黏或嗆到。

 吃中西藥要間隔2小時

此外,有不少患者在看中醫的同時也看西醫、吃西藥,必須特別注意中西藥之間的交互作用。

王鵬豪表示,很多患者不敢跟西醫說有在吃中藥、怕被醫生罵,看中醫時也不太會說有在看西醫,所以有時候會造成中、西醫都開了同樣性質的藥,導致「吃過量」;例如西醫已經開了降血脂藥,中醫又開了紅麴,兩者加起來藥效就會增加。

因此,就醫時必須讓醫師知道你還有在吃別的藥或保健食品,服用時間最好也錯開,中間至少要隔2小時。

 補益藥飯前吃 治療藥飯後吃

和西藥一樣,中藥也會因為病情與藥性不同,服用的時間有所差異。

中醫師認為中藥最好別和食物同服,例如本來應該飯前吃的藥卻忘了吃,寧可等到下一餐再吃,也不要馬上就混合食物一起吃。

補中益氣湯等補益藥最好在飯前服用;呼吸道疾病等治療藥及大寒藥物適合飯後吃,以免傷胃;至於驅蟲劑則是空腹吃效果較好。

 根據症狀選劑型 科學中藥未必不如水煎藥

說起吃中藥,除了飲食禁忌之外,最常產生的疑問可能是:「我該選擇水煎藥還是科學中藥?哪種安全又有效?」

水煎藥指的是將藥材浸泡在水中煎煮成湯液;科學中藥又叫做濃縮中藥,是萃取、濃縮製劑的通稱,由藥廠將藥材煎煮後脫水或加入澱粉等賦形劑所製成,除了粉劑以外,也可以做成膠囊、丸劑或錠劑。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都認為水煎藥的藥效比科學中藥更好,不過中醫師認為,應該先看看疾病的類型與病患的需求,再決定最適合使用哪種劑型。

陳萍和表示,水煎藥的成分可以「客製化」依照個人體質與症狀增減,因此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療效;不過現代人生活型態已經改變,如果真的不方便自行熬煮,有些診所也會提供已經煮好的即飲包,和科學中藥互相搭配服用。

賴榮年說,科學中藥方便有效,而且中醫古籍中,本來就不是所有藥都是湯劑,有些中藥原本就是粉末散劑。

「每種病剛開始都能用湯劑,但用了三、五天就可以換了,」他指出,水煎藥屬於湯劑,湯劑的效果比較快,如果是急症就可以選擇水煎藥,因為「治亂世用重典」。

除急症外,有些特殊情形也較適合服用水煎藥。王鵬豪舉例說,冬天裡喝熱熱的水煎藥,吃藥還可以暖身,如果單吃科學中藥就沒有這種效果;或者是剛生產完的婦女喝麻油酒雞湯,讓酒把藥性帶進體內,這種情況也許就不太適合服用科學中藥。

「湯劑熱熱的喝,效果是最快的,但是有時候不一定講求快,」王鵬豪說,許多調理身體的中藥,反而都做成藥效較緩慢的丸劑。

感冒、痠痛也不一定得用水煎藥。有時候治療慢性疾病可以先吃水煎藥,之後再換成科學中藥,並視個人體質增減。

方便攜帶、省時省力,是科學中藥的好處之一。不少中醫師都認為,只要不是急症,一般情況下服用科學中藥可說是簡單又方便,就算怕苦的人也可以改吞膠囊。

 認明包裝標示 散裝中藥也有保障

中藥材的安全性也是選擇時的重要指標。

國內的科學中藥都是由通過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認證的藥廠所生產,製造流程都有控管,品質比較穩定,對於重金屬、微生物含量也都有安全規範。

傳統買賣中藥材都是秤斤論兩,但買回家放個一陣子,常會忘記購自哪一家廠商、保存期限,甚至就連藥材是否變質都無法分辨,吃出問題也投訴無門。

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散裝中藥材的安全性可能不如科學中藥。

不過近年來,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推動「中藥材包裝標示」,規定324種常見中藥材的包裝必須標示品名、重量、製造日期、保存期限,還有製造商、進口商、販賣商的名稱及地址,建立產品責任制,若有問題可立刻追蹤源頭。

其中,89種最常用的中藥材還另外訂有重金屬含量限制;若是具有毒性的藥材,例如天南星、川烏、草烏、巴豆等,則必須在包裝標示上載明是否經過炮製。

王鵬豪表示,目前進口的中藥有85~90%都來自中國,希望未來可以鎖定安全風險較大的中藥材,要求廠商進口時附上檢驗報告。

 ▼不適宜配送中藥的飲料

除了白開水以外,以下幾種飲料都不宜拿來服送中藥。

茶:

茶本身具有藥性,且茶性屬於苦寒,會影響補藥療效。

「不是所有中藥都不能用茶,」賴榮年這麼說。他指出,中醫治頭痛有一古方叫做「川芎茶調散」,就是要用茶調服用,而且坊間許多號稱可以減肥的方子,也常用茶來搭配中藥。

不過,除了以上幾種情形之外,吃中藥時最好別用茶水服送,尤其吃含補氣或補血成分的中藥時,更該避免,因為茶中的鞣酸常會和補藥中的有效成分結合,影響人體吸收。

另外,茶水冷卻並放置隔夜後,其性更寒,有人喝隔夜茶甚至會胃痛,因此,當你正在服用人參、薑、桂枝等溫熱中藥時就不該喝茶。

茶水利尿,多喝會稀釋血中藥物濃度。茶也具有提神醒腦作用,服用安神鎮靜藥物時喝茶,藥效會相互抵銷;有睡眠障礙的人,中午過後也最好不要喝茶。

牛奶:

牛奶含有蛋白質與鈣質,可能會跟中藥成分結合、包裹胃壁,導致人體無法消化吸收,有些患者就因為用牛奶配中藥而腹瀉。

牛奶也可能是過敏原。賴榮年說,有些華人腸胃裡的乳糖酵素沒有高加索人來得多,造成未分解的乳糖直接進入大腸,因此乳糖不耐症的人只要一喝牛奶就會拉肚子;他建議,凡是喝完牛奶會脹氣的人都不宜再喝,容易過敏、免疫異常的人也不適合食用蛋白及牛、羊等動物奶,否則吃多了容易變成酸性、濕性體質。

果汁:

跟熟食比起來,水果本身就偏生冷寒涼,即使打成果汁也一樣,寒性體質的人多吃會不舒服。

楊榮季提醒,如果吃中藥時用果汁配服,果汁的酸鹼值也可能會改變藥性或血中藥物濃度,應該盡量避免。

糖水:

糖本身具有藥性,例如紅糖是溫補,白糖則是涼補,與中藥共服會改變藥性,所以儘量配白開水就好,不要加糖。

不過,如果小孩子覺得中藥太苦不敢吞服,陳萍和建議可以加一點甜度高、量少的果糖與中藥共服。

 水煎藥vs.科學中藥

*水煎藥

適合對象:急症

藥效發揮速度:最快

安全把關:中藥材包裝標示規範

*科學中藥

適合對象:慢性疾病、調養身體、沒空煎藥的人

藥效發揮速度:較慢

安全把關:GMP藥廠生產

 中藥材小常識 

‧煎煮容器

煎煮中藥材要用不會和藥材成分起作用的材質,例如不鏽鋼、沒有破損剝落的彩色鍋、砂鍋或市售煎藥器,不建議使用鐵鍋或鋁鍋。

‧藥材保存

無論是散裝中藥材或科學中藥,都應該放置在陰涼、不受潮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冰箱裡,但也不要放太久。如果藥材疑似發霉,或科學中藥受潮結塊,都應該丟棄別再食用。

‧孕婦能否吃中藥

可以,但孕婦必須慎用活血破瘀及子宮收縮藥物;若懷孕應該先告訴中醫師,開藥時就會特別避開這類藥材。

可否自己買科學中藥服用

每個人體質、症狀都不同,自行購買科學中藥吃並不恰當,最好先徵詢過中醫師的意見。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3270673_20101114160908022000  

你是三餐都在外解決的「老外」一族嗎?對於沒時間煮飯或懶得煮的人,外食是省時又方便的選擇,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台灣人的外食比例越來越高。

不過,外食經常是重油、重鹹、重口味,而且蔬菜量少,所以外食族普遍有肉類、油脂攝取過多,但蔬菜、水果攝取太少的問題。長期下來,恐怕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可能會讓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找上門,增加罹患心臟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風險。

看到這,或許你不禁想問:「難道外食族就不能吃得健康嗎?」

事實上,只要會選擇,外食也是能攝取到足夠的蔬菜,並避開又油又鹽的料理。

 情境1:便利商店這樣吃  

日本營養管理師淺野滿美子提醒,便利商店有3點原則要注意:

1.油炸物盡量少選:油炸物的熱量比較高,而且油放置太久會氧化,不但傷及細胞還會加速老化。

2.碳水化合物少拿:除了飯類外,義大利麵、馬鈴薯沙拉都是澱粉,不可不注意。

3.選擇蔬菜豐富的便當:雖然比較困難,但可以多買一盒生菜沙拉或水果補充。

 情境2:小吃店這樣選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建議,可多點一點燙青菜並請店家不要肉燥。主食的部分,可選擇湯麵並請老闆不要放肉燥,不建議點放很多油、醬料、調味料的乾麵、炒飯、炒麵,以及有勾芡醬汁的羹麵。

 情境3:自助餐不拿煎、炒、炸 

選擇以蒸、煮、烤、燉、滷等為主的菜色,避免避免以煎、炒、炸烹調的料理。吳映蓉博士曾在著作《瘦不了的錯誤》中分享,她吃自助餐時,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黃、綠、紅、白、紫」五色蔬菜放入盤中,並且先吃掉他們。

 外食族健康秘訣:善用果菜汁 

《第一口吃蔬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退散》一書建議,經常外食又無法下廚的人,可在餐前先喝果菜汁。書中也整理出果菜汁的選法及喝法給大家參考:

1. 看外包裝的標示確認成分。
2. 選擇膳食纖維含量多的產品。
3. 選擇100%使用蔬菜,不加「水果」的產品。
4. 選擇碳水化合物少、熱量低的產品。
5. 在餐前5到10分鐘飲用。
6. 隨身攜帶青汁粉末,餐前泡來喝也OK。
7. 番茄汁(無鹽)也很不錯。

小提醒:別太晚吃晚餐

《第一口吃蔬菜,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退散》一書指出,太晚吃晚餐,肥胖、糖尿病有可能會找上門。但是,現代有許多人不得不晚吃晚餐,該怎麼辦呢?

梶山靜夫醫師建議,如果必須晚吃晚餐,就採取「分食」法。在下午時先攝取一些輕食,像是果菜汁搭配三明治或是沙拉搭配三明治等,重點在於一定要喝果菜汁或吃沙拉。晚餐時則不要吃飯、麵包、麵等碳水化合物,只吃蔬菜或是蛋白質的主菜,像是魚、加有大量蔬菜的湯等。

文章出處:良醫建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9885883_20131112214147695148  

      如果要選一個我最愛的食物,麻辣鍋絕對會在我名單上的前三名,在我人生還是阿胖的時期,吃麻辣鍋絕對是最大的娛樂之一了,三不五時,有事沒事,自己約會或朋友聚會我就會想吃麻辣鍋,而且我的腸胃比較弱,別人吃完麻辣鍋隔天上廁所都沒事,我大部份吃完麻辣鍋天都會肚子絞痛!但即使如此我還是1~2個禮拜就會想吃一次麻辣鍋,要一個嗜吃麻辣鍋如命的人,叫他忽然不能吃麻辣鍋,就跟要他的命是一樣的,所以當然愛吃麻辣鍋就吃,減肥期間沒什麼不能吃的東西,怎麼吃?吃的量?跟吃的頻率的問題而已!

      基本上減肥期間我鼓勵一個月要有1~2次的放鬆日,任意吃妳自己愛吃的東西,讓身心靈求得一個平衡,如果你只求體態均衡,不需要做的太極端,畢竟要做的是可以維持一輩子的飲食方式,太極端的方式往往都不長久。我自己也是一樣,如果有特殊的聚會,基本上我是什麼都吃的,只是我會稍微挑東吃,例如太甜的我不吃,太油的不吃,真的想吃就吃一點點有嚐到味道即可。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麻辣鍋可以怎麼吃吧!

       基本上麻辣鍋最大的問題就在浮在湯底上那層油,嚴格上來說這是不健康的油,一般的辣油都是用沙拉油去煉的,如果少量食用的話也還ok,但麻辣鍋的湯底可是浮著一層好厚好厚的油脂,大部份的熱量都來自於這厚厚的油,加上麻辣鍋的調味本身是屬於重鹹重辣,是身體較不易代謝掉的,很多朋友會發現吃麻辣火鍋後,體重好幾天變重或者是不動,就是一種水腫,吃太鹹是很容易讓體內滯留水份的。

麻辣鍋不建議吃的食材:

1.老油條

這是跟麻辣鍋最絕配的食材,也是最容易令人發胖的食材,因為油條本身就是油炸過的精緻澱粉,加入麻辣鍋後,吸飽湯汁跟脂肪的老油條,小小一條約手掌長的油條絕對就要逼近250~300卡的高熱量

2.餃類

吃火鍋必吃的餃類是我以前最愛吃的食材,也是我現在拒吃的食材,餃類是屬於加工食品,大都是由你不知道化學成份加上油脂,澱粉,大量調味料等成份所粗成,蛋白質少的可憐,是吃了多增加熱量又沒有比較好吃的東西!

3.王子麵

雖然吃麻辣鍋大家都愛加王子麵,但這絕對是超肥的食材,而且王子油本身就是油炸麵熱量就夠高了,加在麻辣鍋裡又加了一堆油,一份下來500卡跑不掉。

4.炸豆皮

跟吃老油條是一樣的道理,如果要吃我建議吃生豆皮,不過其實光吃鍋裡的豆腐就很好吃了。

5.飲料

麻辣火鍋很辣,所以不知不覺喝很多飲料,麻辣鍋熱量就夠高了,還喝了一堆高糖份的飲料,這樣子喝胖真的很不划算!

6.白飯

不要吃,精緻澱粉在什麼地方都是該避免的食物。

麻辣鍋怎麼吃比較好:

1.建議可以有一個「吃的順序」,如果想吃油條,不要一上來就吃,一上來油是最多的時候,油條一下去把所有油都吸光了,肥死,我通常會先建議吃鍋底的板豆腐跟鴨血,這兩樣都是很適合麻辣鍋,夠入味又不會吸太多多餘油脂的食材,而且我吃麻辣鍋一定要先評鑑這兩樣,如果豆腐跟鴨血都不好吃基本上這家麻辣鍋我就打不及格了。

2.再來建議點鴛鴦鍋,另一鍋可以選昆布湯底的白鍋或者是酸白菜鍋都可以,把蔬菜都丟到白鍋裡去煮,千萬不要把蔬菜丟到辣鍋裡去煮,在吃比較油的同時吃大量的蔬菜可以幫助平衡血糖,增加纖維質,也可以清口跟增加一些飽足感,不致於吃太多高熱量的食材。

3.先吃一些鴨血豆腐跟蔬菜後,辣的這一鍋基本上我就只用來吃肉,牛肉,豬肉,雞肉,牛肚,牛筋,這類食材都很適合加在麻辣鍋裡煮,如果真的太油太油,我會過點水,或者是可以弄一個醬料,用大量的醋跟蔥花,吃麻辣鍋我都這樣沾,除了好吃外,醋跟蔥花也都有幫助平衡血糖還有清一些油掉的作用!

4.最後那些比較不適合吃但想吃的,例如油條,餃類,漿類等的食材我會比較後面再吃,因為已經有飽足感不會吃太多,二是通常煮到後面鍋底不會那麼油,老油條下去比較不會沾到太多油,原則上我覺得吃個2條沒問題,好吃的東西也是淺嚐即止比較好,留一個想念的空間下次再來吃,如果都要吃的很飽很撐,就沒有享受美食的趣味了。

最後我們在減重期到底多久可以吃一次麻辣鍋呢?

提供幾個參考:

1.體脂肪30~40%以上的朋友,以及剛開始實施減重計劃的朋友,3個月吃一次麻辣鍋,尤其是剛開始減重的朋友,3個月內絕對不能吃麻辣鍋,很容易前功盡棄!

2.體脂肪20~30%的朋友,2個月可以吃一次麻辣鍋

3.體脂肪10~20%的朋友,基本上一個到一個半月可以吃一次麻辣鍋

4.體脂肪10%以下的朋友,隨時什麼時候想吃麻辣鍋都可以,10%以下有兩種人,一是怎麼吃都吃不胖超瘦的瘦子,肥胖這件事在他的人生中從沒有這種困擾,另一種是超壯肌肉量超多的肌肉男,基本上吃什麼都很容易被消耗代謝掉,也不用擔心!

 

資料來源: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6608733_20140727101926773000  

小麻煩不擔心!臨時有點不舒服,別急著出門找藥房,也許走進廚房就能幫你忙。

「倩婷知道頭痛又要發作了,因為感覺脖子『緊緊的』,接下來後腦會出現脹痛,這個伴隨多年的「朋友」總在壓力大或開會時找上門。趁症狀還輕微時,她趕緊溜出辦公室泡一杯咖啡,緩解不適,因為咖啡有擴張血管的功效。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感覺自己有輕微發燒時,會到廚房切蔥白泡熱水喝,不久即感覺舒服許多,「蔥白能散熱,」她解釋。

生活上常有些小毛病,雖然讓人不舒服,卻又不至於需要看醫生,或者這些擾人的病痛在半夜或假日突然發作,卻又還不到緊急送醫的地步,一些天然的急救藥方,在你家的廚房就能找到。

「這些方法只是暫緩不適,」多位醫生特別提醒,如果使用這些解方後症狀未減緩,一定要就醫,了解身體發出警訊的真正原因。

1.扭傷      解方:蘆薈、粗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醫師廖麗蘭建議,輕微的扭傷可敷上有消炎功效的蘆薈,輕輕按摩舒緩不適。或者將粗鹽炒熱後,用布或毛巾包著熱敷患部,讓肌肉放鬆。

2.眼睛浮腫、疲勞    解方:茶包、菊花+桑葉+決明子 

張家蓓指出,茶葉所含的單寧酸是天然收斂劑,可迅速消除眼部浮腫。可用手帕或小方巾包住已經用過、冷掉的茶袋,敷在眼睛5分鐘。切忌將茶袋直接放在眼皮上,因為單寧酸會刺激眼睛,引起不適。

而菊花性涼,能解眼睛乾澀腫痛,決明子、桑葉也都有明目功效。將三種藥材各取三錢以500cc水煮沸即可服用。

3.蚊蟲叮咬、燙傷    解方:小黃瓜、薄荷、蘆薈 

小黃瓜泥或切片、薄荷、蘆薈都有清涼、消炎、鎮靜的功效,塗抹在蚊蟲叮咬或不小心燙傷的患部,可有效止癢和消腫。

4.失眠    解方:櫻桃、奇異果、牛奶、百合(或白木耳)+蓮子 

整夜翻來覆去難以入睡嗎?睡前吃幾顆櫻桃讓你香甜入夢。美國纖維肌痛和慢性疲勞綜合症研究中心的醫學研發部總監戴特鮑指出,櫻桃含有褪黑激素,有效幫助入眠及維持睡眠規律。

而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劉珍芳研究發現,睡前2顆奇異果能提高睡眠品質,因為奇異果所含的鈣、鎂及維他命C,有助於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傳遞,能穩定情緒。

小魚乾、熱牛奶也富含鈣,能鎮靜情緒、減輕焦慮,讓人好入眠。此外,百合、蓮子都有清心安神、改善神經衰弱的作用,睡前喝一碗百合蓮子湯能對抗失眠。

■百合蓮子湯做法:將蓮子煮熟透後,加入百合或白木耳,起鍋前加入少許冰糖即可。

5.打嗝    解方:糖、柿蒂 

打嗝是因位於胸腔與腹部之間的橫隔膜神經受刺激,產生痙攣,橫隔膜突然向下,產生吸氣的動作,一旦氣體急速通過,喉嚨的聲門猛然收縮,就會發出咯!咯!奇怪卻無法控制的聲音。打嗝打不停,「吞1~2茶匙的糖可緩解」美國纖維肌痛和慢性疲勞綜合症研究中心的醫學研發部總監戴特鮑建議。

中醫也認為味道甘甜的食物有鎮定的功能,能抑制橫膈膜神經的反應,緩減打嗝症狀。此外,廖麗蘭指出,柿子的蒂頭會促進腸胃蠕動,也能迅速解打嗝。取5~6個柿蒂加入500cc水煮沸即可飲用。

6.鼻塞、流鼻水    解方:泡熱茶蒸鼻子 

鼻塞讓人晚上睡不著、白天昏昏沉沉,無法專心工作,張家蓓建議,鼻塞時可泡杯熱茶,讓熱騰騰的蒸氣解除鼻塞的困擾,因為茶的單寧酸能抑制血管擴張,並且綠茶效果比紅茶好。

7.喉嚨痛、咳嗽    解方:大蒜水、鹽水漱口、金桔 

輕微的喉嚨癢痛、咳嗽,不妨試試大蒜水。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新鮮的大蒜汁有抗菌特性。取六瓣大蒜壓碎後加進溫水,一天兩次、服用三天後可明顯改善。熱水(不燙口即可)加鹽也有消炎退火功能,能緩和咳嗽及喉嚨不適。金桔則有止咳、化痰功效,單吃或泡茶喝均可。此外,番茄、楊桃、蜂蜜水、杏仁等也都有鎮咳止痰的功效。

■金桔茶的做法:材料:金桔2個、紅茶包1個、熱開水1杯、蜂蜜1大匙

做法:金桔洗淨,以刀略切開口、榨擠出桔汁,再連同果粒、紅茶包放入沖茶器中,熱開水燒開沖入茶器中,約2分鐘即可飲用。飲用時調入適量蜂蜜即可。

特別提醒:吃金桔前後1小時不可喝牛奶,因牛奶中之蛋白質遇到金桔中之果酸會凝固,不易被腸胃消化吸收,造成腹脹。飯前或空腹時亦不宜多吃金桔,因金桔中之有機酸會刺激胃壁黏膜,產生不適感。


8.噁心、嘔吐    解方:薑 

在冷颼颼的冬天喝碗熱呼呼的薑茶,能驅寒保暖。薑的另一個神奇功效就是能防暈止吐。薑根裡的生薑醇和薑烯酚成分,可緩和胃蠕動的頻率,具有止吐效果,是天然的暈車藥。隨身攜帶一瓶磨碎的生薑汁(連渣),一感到頭暈不適,就含一些薑汁及渣在口中,減緩動暈症的症狀。利用生薑搗碎,敷貼在肚臍上也有效果。孕婦如有孕吐不舒服症狀、女性在月事期間有嘔吐或寒性體質的經痛、或是癌症病人化學治療後想嘔吐,可含一片烤過或川燙過的薑片緩解不適。

9.蕁麻疹    解方:香菜沾米酒 

身體出現紅紅會發癢的腫塊,而且從局部漸漸蔓延,可能是蕁麻疹發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醫師廖麗蘭指出,以香菜沾米酒塗抹患部,能暫時緩解發癢的不舒服症狀,因為香菜能發汗透疹、驅風解毒,沾了有消炎功效的米酒,可快速的帶走發炎徵兆。

10.腹瀉    解方:蘋果、山藥、紫蘇茶 

如果飽受拉肚子之苦,廖麗蘭說吃顆蘋果,或是吃點山藥、泡杯紫蘇茶能有效緩解!蘋果的鞣酸和有機酸有收斂作用,因此能夠止瀉。打成果汁或果泥都有效果。山藥因含有豐富的澱粉質及消化酵素,能幫助消化、穩定腸道激躁,達到健胃止瀉的功用。

此外,紫蘇主治行氣和胃、吐瀉腹痛,可用3錢紫蘇葉500cc水煮沸即可食用。

特別提醒:如果是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的嚴重腹瀉,還是要看醫生對症下藥。

11.壓力    解方:玫瑰花茶、米粒 

經濟不景氣、工作繁重已經讓人夠煩了,回到家還有一堆家事要處理,連假日也不得喘息。再忙,也要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喝杯玫瑰花茶,能理氣解鬱。此外,張家蓓建議,感覺煩躁時,可拿米粒輕壓耳穴,按到會痠痛的位置就多按壓幾下,直到感覺不痛為止。

■玫瑰花茶做法:玫瑰花1錢、陳皮1錢半、佛手1錢半,加500cc水煮沸即可。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8604444782  

英文有句俗諺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意思是你吃什麼,就會像什麼。飲食習慣會洩漏個性,也會反映在臉上。

一些食物看起來沒那麼糟,對皮膚來說卻不然,吃多可能會使臉色差,甚至導致發炎反應、細胞氧化、損害膠原蛋白和DNA。簡單來說,雖不至讓人毀容,卻有變醜、「操老」的風險。

這7種食物,小心,別吃太多。

1.胡蘿蔔、木瓜等紅色蔬果

紅色蔬果不是富含類胡蘿蔔素與纖維,能抗癌、重整腸道環境嗎?居然被列在這裡?

沒錯,紅色蔬果營養價值高,但短時間內吃過量或長期吃太多恐怕會變黃臉婆。

臺北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指出,類胡蘿蔔素是一種脂溶性色素,是天然色素中最重要的族群。若過量食用胡蘿蔔、南瓜、木瓜這類含有大量類胡蘿蔔素的蔬果,將導致血液中的類胡蘿蔔素濃度過高,色素沉澱在皮膚真皮層中,讓膚色黯沉、黃黃的。黃毓惠提醒,一天不要吃超過兩個飯碗份量的紅色蔬果,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

2.洋芋片

雖然油脂是維持肌膚彈性的重要元素,卻不是所有油脂都對我們有益,好油才會提供健康皮膚所需的維生素E。

愛吃薯片、洋芋片、鹹酥雞的人要注意,不僅容易肥胖,小心惱人的粉刺、面皰揮之不去。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為了降低成本,炸物、洋芋片通常是用劣油、油炸過的油,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過多,容易造成皮膚發炎、自由基增加,影響細胞的完整度和皮膚的保濕狀況。

《皮膚科用藥》期刊(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中的研究也指出,這類食物充滿精製的碳水化合物,是粉刺、皺紋生成的元兇,會讓我們有一張比實際年齡老的臉。

3.速食

車子開進車道、點餐、取餐,好快就解決一頓,正如其名「速食」。你的皮膚可能也在快速變醜。

大家都知道吃太多速食會長痘痘,《美國皮膚病學》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進一步指出,長期習慣吃高GI值、低蛋白質、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速食,與面皰病變有關聯,會對皮膚造成嚴重威脅。

4.甜點

蛋糕、馬卡龍、糖果等精緻點心對女生來說簡直是夢幻逸品,姊妹時間少了這些點綴,想必會大為失色。

可是,這些食物充滿糖分或人造奶油的反式脂肪,享受的同時,體重不知不覺增加,還讓人明明過了青春期,粉刺、痘痘卻還冒不停。

黃毓惠指出,想要有漂亮皮膚,就要少吃點糖,糖分會降低細胞活性、誘發肌膚發炎。美國皮膚科醫生、《The Sugar Detox》的作者法里斯(Patricia Farris)則表示,吃太多糖會破壞膠原蛋白,讓皮膚失去彈性和柔軟度,並刺激粉刺生長。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這些加工過的點心,缺乏膳食纖維,容易讓腸道毒素孳生,導致便秘,反應在臉上使臉色黯淡。

總是打扮美美的去吃下午茶,卻愈吃氣色愈差。若真無糖不歡,不妨適量吃點黑糖。

5.含糖穀片、三合一沖泡包

不要被包裝上的美言騙了。許多穀片、沖泡包標榜營養、低GI、低熱量,其實含大量糖分,且往往都是砂糖、精製糖。

劉怡里表示,身體需要維生素B群參與醣類代謝、皮膚角質代謝,攝取過量糖分,將造成維生素B群快速流失、血管發炎,氣色也跟著變差。若貪圖方便天天喝2~3包,可能就因小失大了。

6.酒精

近來不少研究在還啤酒、紅酒清白,指出適量喝酒有益健康,到這裡竟又被列為黑名單?飲酒過量除了會上癮、傷肝,黃毓惠指出,喝完酒讓人看起來毛孔粗大、臉紅紅的,其實是酒精讓皮膚的血管擴張,長期飲酒輕則引起泛紅、「酒糟臉」,重則長膿皰或損傷保持皮膚堅實的膠原蛋白。

7.碳酸飲料

相信可樂、汽水對不少人來說難以抗拒,夏天尤其消暑,有些果汁汽水,更讓人以為喝到水果的營養。

碳酸飲料通常含糖和磷酸鹽,果汁含量少之又少。糖會加速皮膚老化、皺紋生成,磷酸鹽則會造成鈣質流失。或許你會覺得奇怪,鈣質流失跟臉有什麼關係?劉怡里解釋,臉的骨架也需要鈣質。

喝太多碳酸飲料,不但會胖,小心臉看起來垮垮的,皺紋也跑出來了。

記得別矯枉過正,營養均衡還是最重要。劉怡里叮嚀,體內醣類代謝、皮膚角質代謝、保濕度維持、細胞的完整都需要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參與,膠原蛋白的合成也需要維生素C。因此,不要亂節食,若營養不均、蔬果吃不夠,維生素流失又未獲得補充,老化就在所難免。謹慎飲食,就是最有用的微整形。

文章出處:康健雜誌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2531170_20110301105857458345_s  

冬天冷氣團一波波來襲,許多女性內搭發熱衣、外穿保暖羽絨衣,衣服口袋中甚至裝滿暖暖包,只怕在寒冬中成了手腳冰冷的「機器人」,明顯肢體僵硬。其實,想改善「冰美人」的窘態,除了靠衣物保暖之外,也可以透過日常保健讓身體散發溫暖的溫度。

一、足浴

人體雙腳的穴位總數約占全身穴位的十分之一,若將雙腳浸泡在熱水中,可以促進全身經絡和血脈暢通,改善手腳冰冷的症狀,尤其熱水中加入八角、茴香、紅花、肉桂、生薑等熱性藥材,更能提升效果。

至於中醫認為可以振奮體內陽氣的硫磺,同樣可以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因此民眾可趁冬天多做泡湯。

二、飲食

以營養學觀點來看,怕冷與缺乏鈣和鐵等礦物質有關。缺鈣容易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和肌肉收縮,血液中若缺鐵則會導致身體熱能減少,出現體溫降低的症狀。此時可補充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有鈣質的食物,以及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高鐵食物。

若以中醫理論來看,怕冷通常與血虛體質有關,此時可以阿膠和大棗補血。不過,中醫也認為有時候吃補血食物的效果不見得能充分發揮效果,原因在於個體腸胃不佳,無法將吃下的食物轉換為人體所需的熱能和血以供養全身,因此建議可多吃南瓜、山藥、枸杞、靈芝等溫性食物,先調理脾胃,再改善手腳冰冷的情況。

三、按摩

血海穴和三陰交穴是幫助補血的穴位和經絡,若在此穴位及周圍按壓,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變暖和。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即膝髕上端上約2寸,赤白肉肌肉鼓起之處。三陰交穴則位於腳踝內側上3寸,在脛骨後凹陷處。

四、運動

運動是驅除寒冷的最好辦法,每天運動半小時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進而改善手腳冰冷的症狀。

文章出處: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12122227_20130622120621474000_S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維生素D並非一個太陌生的營養素,在講到骨骼健康時你會聽到它,甚至可能也聽過這是曬太陽就可合成的維生素。這個營養素,有的人會告訴你它很重要,因為美國開架藥妝店光是單賣維生素D的產品就占了好幾排貨架;有人會告訴你不重要,因為曬太陽身體就會合成;甚至,你可能還聽說,為了合成維生素D而曬太陽是弊多於利…

到底維生素D是什麼東西?對我們健康有什麼幫助?可以從食物中獲得嗎?還是要曬太陽才行?有沒有必要買維生素D補充品來吃?若曬太陽的話,又要曬多久才夠呢?適逢炎熱夏季,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這個和太陽關係相當密切的營養素-維生素D!

維生素D到底有多重要?

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很重要,但卻不太清楚它還有哪些功能。傳統認為維生素D主要作用在骨骼、小腸和腎臟等細胞,負責維持鈣與磷酸鹽的恆定作用;但近幾年科學研究卻發現,體內有很多組織和細胞都對活化型的維生素D有反應。

例如在皮膚中,它會影響生長和分化;在胰臟中,它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在免疫系統細胞和腫瘤細胞也發現有維生素D的接受器,能調節免疫系統,抑制腫瘤細胞增生等功能。

所以你如果在Google上打上「維生素D、新聞」或「維生素D、研究」等關鍵字,你將會查到一大堆除骨骼健康外,維生素D的健康研究。例如你可能會看到某某研究發現維生素D能有效抑制癌症,某研究提到維生素D對於活化免疫系統很重要,或研究證實了維生素D含量低的人群罹患心臟病、心力衰竭和中風的風險較高,或提到維生素D和癌症、心臟病、骨質疏鬆症以及憂鬱症等疾病有關聯。

正因為維生素D在身體健康上還扮演著相當多的重要角色,所以如何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就是件很重要的事。

如何獲得維生素D?靠太陽還是食物?

維生素D有兩大來源:日曬和食物(來自日常食物或營養補充品)。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來源相當有限,含量最豐富的是魚類肝臟(每100公克鱈魚肝油含200微克),正也因為魚肝油中含量很高,故常被用來做成維生素D的營養補充品;其次是油脂含量豐富的魚類(如沙丁魚和鮭魚),或是營養強化食品,除這些外,一般食物則都不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

當然,你或許聽說牛奶和穀類早餐是維生素D的良好食物來源,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在北美,牛奶和穀類早餐都會特別添加維生素D。但是在台灣並沒有這個習慣,所以除非美國原裝進口,否則台灣生產的牛奶或穀類早餐並非良好的維生素D來源食物。(小提醒:基本上,包裝食品都會有營養成分表,想知道是否為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請參考表上是否有維生素D這個營養素,以及含量是否足夠高。)

而蛋、動物肝臟等雖然也有維生素D,但蛋要吃到5顆,牛肝要吃到250公克才有5微克維生素D….所以曬太陽還是獲得維生素D最經濟實惠的方法

曬太陽也有技巧,要曬多久才能有足夠的維生素D

要曬多久太陽才可合成足夠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需取決於膚色、年齡、曬太陽的時段、季節和地理環境。但根據美國國家健康科學院建議,一般只要讓未保護的臉、手臂或腿,在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間,於陽光下照射5~30分鐘,每周2~3,就足夠讓身體製造出足量身體所需維生素D。

這裡所謂的「未保護」指的是沒有衣服遮掩,也沒有塗抹防曬油。由於促使皮膚將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的主角是紫外線中的UVB,如果使用防曬乳將會妨礙肌膚吸收UVB。研究發現,只要SPF 8或以上的防曬乳會妨礙我們皮膚產生維生素D達95%,而使用SPF 15或以上的防曬乳則可遮擋達99%。

那麼到底5~30分鐘是指要曬幾分鐘?考量到每個人的膚色有所不同(皮膚色素會影響皮膚吸收UVB,膚色越深能穿透的UVB就越少),所以這個時間也會有差異。

但原則上曬的時間大概是皮膚曬傷時間的25%就夠了。簡單地說若你在陽光下曬60分鐘就會出現皮膚發紅、灼熱感和疼痛等症狀的話,那麼在這樣的陽光強度下,你只要曬15分鐘太陽即可。當然,如果你嫌正午太陽太大,或擔心皮膚癌的話,也可改選太陽較弱的清晨或黃昏時段再來曬太陽,只是時間要曬久一點。

但事實上,日曬有罹患皮膚癌的風險的前提是「長期&大量」日曬,想要獲得維生素D並不需要曬這麼久的時間,也不需要天天曬太陽,並不需要特別擔心皮膚癌的風險。

總之,因為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可儲存在體內,天天曬的話,可縮短曬太陽的時間,反之,若有某一天在戶外曬較久的話,另外幾天就可採取各種防曬策略,不需再特別曬太陽了。

最後要提醒一下,體重較重者和年紀較大者合成的維生素D會較一般人少,特別是又不愛出門的話,很容易會有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建議這些族群最好平日多曬點太陽,或每隔一段時間在飲食中列入一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甚至定期使用維生素D補充品來預防維生素D的不足喔!

 

文章出處:良醫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ipic_2531170_20140701114335027000_s  

綠葡萄富含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很適合用眼過多以及容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吃;深紫色或紅色的葡萄,有助抗氧化、抗老化的功效。

台灣葡萄果農的栽培技術一流,一顆比10元硬幣還大的葡萄,散發著淡淡的果香味,口感有彈性,尤其是南投產出的「巨峰葡萄」最負盛名。不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巨峰葡萄」其實原產地是日本。

相傳巨峰葡萄是數10年前日據時代引進,由於日本人喜歡喝葡萄酒但不愛酸澀味,所以,早年的日本葡萄酒中會加糖發酵。日據時代台灣糖業發達,於是把葡萄引進台灣就近製酒,據說日本知名的「赤玉葡萄酒」,當時曾使用台灣葡萄製作,雖然後來台灣的葡萄酒並未揚名國際,但卻讓我們能在今日享用到美味的葡萄。

補血糖,但不是很補血

爸媽喜歡給小朋友吃葡萄乾,主要是因為葡萄乾「很補血」,營養師劉純君表示,吃葡萄的補血效果,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營養資料顯示,葡萄每百克只有0.1毫克的鐵,而且植物性鐵的吸收率只有動物性鐵的1∕10,因此,並不是良好的補血來源。

與其說葡萄補血,倒不如說它補血糖,因為葡萄所含的糖就是「葡萄糖」,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很適合病後虛弱的人食用,而且葡萄的纖維柔軟好消化,能讓病人的精神狀況變好。此外,葡萄是高鉀水果,有助於血壓偏高者降血壓,怕水腫的人適量吃也可減少水腫發生。

顏色不同,營養素也不同

除了國產葡萄,進口葡萄的顏色有很多,黑、紫、紅等,各種顏色的葡萄所含的營養素大大不同。以綠葡萄來說,它所含的β-胡蘿蔔素含量相當高,達到294微克,維生素A的含量也高達500IU,很適合用眼過多以及容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吃;雖然深紫色或紅色的葡萄,其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的含量非常低,但是這兩種顏色的葡萄富含有助抗氧化、抗老化的花青素和多酚類。

葡萄的保健成分主要集中在葡萄皮與葡萄籽當中,以多酚類與花青素為主,這兩種營養素,能抵抗自由基造成的疾病、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力以及抗癌;尤其是葡萄籽所含有的「前花青素(OPC)」還能降低血壓、預防動脈硬化;此外,葡萄皮還富含維生素C、B群、類胡蘿蔔素,所以,吃葡萄不要吐葡萄皮比較好。

口感酸或甜,各有好處

中醫師吳明珠表示,葡萄性平、味甘酸、無毒,葡萄皮黑入腎,具有補肝腎、能健脾和胃、益氣血、開胃力、生津液和利小便之功效,所以是「補血強智利筋骨,健胃生津除煩渴,益氣逐水利小便,滋腎宜肝好臉色」的優良水果。

有些葡萄很甜,有些則偏酸,酸和甜的葡萄各有其益處;以酸葡萄來說,可生津消食,而甜度高的葡萄則能補氣益血,所以在消化不好時,可以吃些口感偏酸的葡萄,有助生津止渴、健胃消食,並緩解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的狀況;而對於容易感到虛弱、咳嗽,以及心悸盜汗的人,則可以選擇口感偏甜的葡萄,甜度高的葡萄補氣益血,滋養肝腎的功效相對顯著。不過,吳明珠也提醒,糖尿病患者要少吃,以免血糖飆高,孕婦也不宜多吃,以免提高妊娠糖尿病發生。

挑選葡萄的「3頭4度」

如何挑選到好吃又營養的葡萄呢?劉純君說,民間流行一種判斷好壞葡萄的方法,就是「3頭4度(台語)」。方法如下:

3頭→

◆ 1頭:「葩頭」,即果穗,外觀要整齊呈倒圓錐形,果穗中段沒有間斷或過密而壓扁果粒者。主軸柔軟呈黃綠色而有新鮮感,若果軸變黑大多為過熟,或生長期間經過生長素處理,採收久置或冷藏後也容易使果穗褐變。

◆ 2頭:「粒頭」,即果粒,要質地緊密,果皮薄而富有彈性,果粒大小均勻飽滿,著色勻稱,搖動不易脫蒂,無脫粒及軟化、裂果即為上品。

◆ 3頭:「粉頭」,即果粉,葡萄皮上的果粉是有機物質,具有保護果實作用,好的套袋葡萄果粒上會布滿濃厚均勻果粉,且要無藥斑附著。

4度→

◆ 1度:「色度」,有些葡萄(例如巨峰葡萄)的果粒呈紫黑色,但夏季因溫度高,著色稍差會呈紫紅色。

◆ 2度:「種子硬度」,果實中種子數越多,果粒就會越大,每個果粒正常種子數為2~4粒,如果種子只有1粒,品質就是比較差。

◆ 3度:糖酸比的「甜度」,葡萄不只要甜,還要有適度糖酸比才能吃到葡萄真正風味。酒石酸酸度在0.4%~0.7%間才適口。

◆ 4度:是「香度」,要有清新的風味。雖然台灣產的葡萄結實期會加保護套隔離農藥噴灑,但是搬運、冷藏、銷售過程可能會被污染,建議清洗時先用水沖洗果實,再連梗剪下果粒,浸泡於流動水中10分鐘就可以吃了。

不過,劉純君提醒「要吃前再洗」,因為洗過的葡萄只能放兩天,但若良好冷藏就可以放2~8週。葡萄冰過後酸度會下降,所以更甜美,買回來時要先剪掉壓傷的果粒,用白報紙包好,外層再套塑膠套;從冰箱拿出來回溫的葡萄會軟化,所以要盡快吃完,一般歐洲葡萄比較耐放,巨峰葡萄和蜜紅等雜交系品種的葡萄則比較不耐放。

 

文章出處:華人健康網

 

 

 

Ann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